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全书5000字,你至少要背会这 [复制链接]

1#

(唐)周昉《老子玩琴图》(明人摹本)

人最应该认识的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了解他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只说明他有力气,战胜自己,才是真的

强大。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富有,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居住在适合自己之地的人才能长久生存,死后名声不泯灭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是底层思维和心态的不同。同样都是面对困难,有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想方设法挺过去,有人却会视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总有借口或临阵脱逃,或一蹶不振;

同样是被人批评,有人当做是金玉良言,有人当做是别人的刻意针对;

同样是一年又一年,有人不断复盘,力争越来越好;有人年复一年,原地踏步;

……

命运的确不公,但“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能清醒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一生为某些目标坚持不懈,这才是最聪明也最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的顶级自律是有始有终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

普通人做事,常常功败垂成。如果快要结束时,能像刚开始一样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老子这是在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慎终如始,否则会功败垂成。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确,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因为种一棵树只需要一天,可是养一棵树却需要很多年。你真的能长期坚持吗?

老子也是看透了这个人性的弱点,于是提出“慎终如始”。

追求的目标越远大,就越要付出一如既往的长期努力,而且越是接近终点,就越需要格外的热情和耐性。

这就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有始有终。

清醒的人都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不固执己见,所以反倒更清醒;不自以为是,所以声名自然显扬;不自我夸耀,所以反倒有功;不自大,所以居于高位。

这正是老子的智慧。

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向来都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只有广纳良言为己用,才能博采众长于一身。

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巨变连连,如果我们仍然固守成规,凭借以往经验沾沾自喜,那么迟早会被时代抛弃。

善于学习,保持清醒,保持谦虚才是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当你见识得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而善于发现自己“无知”的人,则更善于打开“潘多拉”的大门,看到另一个世界。

一个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好高骛远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能击垮坚强之物的东西也没有能超过水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

柔弱胜过刚强,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执行。

老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即便是少量柔弱的水,也可凭坚持不懈之功滴水穿石。

其二,多数人都能看到弱水实强,但却看到归看到,很少有人因此受教,因此成功。

大多数人首先没有滴水穿石的韧性和决心,其次没有知行合一的觉悟和勇气。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不少人的通病。

要知道,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积累,而量化的前提是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说的是天下间看似最笨最拙的东西,能够胜过天下最聪明最巧妙的东西。

一个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委曲自己就会保全自己,弯曲了才能再伸直,低洼了就会盈满,破旧了就会出新,占有的少就会得到更多,知道的多了就会迷惑不解。所以圣人坚守大道,把它作为天下万事万物的法式。

所谓“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一代圣人王阳明在官场春风得意时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又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那时的龙场犹如人间地狱,九死一生,可他却并未因为受到莫大委屈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通过“龙场悟道”不仅保全了性命,从此“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还进而开启了一门流传至今的阳明学思潮。

刘震云曾说,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

可一个人的格局,就是被委屈撑大的。那些你曾经受的委屈、吃的苦,总有一天会变成生命里绽放的灿烂烟花。

懂得“曲”才能“全”。

与其终日惶恐,不如接受改变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狂风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谁制造了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风和雨,更何况人呢?

在《道德经》中,这段内容老子是想告诉统治者,天地尚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何况是人。

因此不必总下达一些疾风骤雨般的*令,横加干涉百姓生计。

而借鉴到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这句话也充满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飞速变化的年代里,唯有接受现实,正视变化,保持进步,才能既有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也有能力以万变应万变。

既然无法控制风雨,那么不如控制自己。

不争,不是不作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因为不与天下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争得过他。

老子向来崇尚“不争”。可他说的不争,不是不作为,而是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有所为;在作为的过程中,也可以一时“无为”。

因为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时,老子告诫人们,不妨以退为进,静观以待变,然后再择机采取行动。

凡事不强求,万事不将就。以我之力尽我所能,尽力之后仍不可为,坦然放下。

简朴的文字,博大的视野,精深的道理,千古不悖的智慧,区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可谓一个蕴藏人类精神文明源头的大宝库,它言言玄机,字字精义,给一代又一代人点拨、教化,被一代又一代人诵念、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法绕过的经典。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鲁迅也说,不读老子的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号称“万经之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愿你的舒展、安宁与智慧,从深深体悟这7句箴言、从翻开《道德经》开始。

推荐阅读

道德经经典直读本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直观流畅一目了然精装插图版全本全译全注全解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58.7购买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正如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