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一章有无一体,空色不分 [复制链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以人类言语讲述的大道则非真正的大道。大道超越了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所谓修道就是要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这些后天的架构。思维,逻辑,语言,都是人类的范畴。都是有限世界的范畴。要想跳出三界,先要打破生而有之的桎梏。人而为人,先是婴儿。婴儿笑闹。皆发本心。何来一个概念,他在骂我?婴儿是不懂的。人越长越大,就越来越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和想法,去评价,去分别。但是实际上呢?却忘了“本来面目”。

损去这些后天的东西,才能清净。清净了,才能“得道”。所谓得道,实无所得。道不可得,而说人得道,是为假名。为何?

道是清净的本体。是用“心”来感悟。而不是思维,而不是逻辑。所谓“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听那听不见的声音。”道,非感官、触觉、思维可“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我看来,这两句也就是说,无极和有限的分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意?

无名则是道源。此为天地之始。有名则是“道”落于(创造)有限世界之后,的那个第一个“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其“一”,为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无欲之时,方能观天地之妙,验大道之灵,而有欲时,是无法体会的。

有欲时又做什么呢?观其徼。徼,有人说是“归终”,也有说,是“边际、边界”的意思,都可通。

物质世界,有限世界总是有他的边际的。破除这个边际之外,即是道体了。有些人说,轻轻一触,即破了。自是如此。但是有限世界的边界,不是那么容易摸得清。要损之又损,才看得见。才摸的到。才破的出。

在有欲的时候,体会一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苦痛交织。看清人世间一切的无谓和他的局限性所在。才能看得见他的归终。看得见他的边界。看得清他的无所意义。

如此方能无欲。方能甘心无欲。

人都是有我执的。要人无欲,很难。有无欲的志向,也很难。一切,都是有无互相作用。人,毕竟还是半个肉体凡胎。

一切,需要缘分,需要努力的学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一体。同出而异名。有本是无,无本是有。是“名”而有所分别,是人看的“角度”而有所分别。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可以看作是物质世界。感官,感受。等等。

一句话可以讲清楚:色是空的体用,空是色的本性。

你看一棵树,你可以觉得他是道而已,可以觉得他是一堆绿色的东西,你也可以觉得他是树。

空色一体,有无不分。

“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有一本书写过:“大师对人说空,是因为人皆认“色”为主体。

若执于空,则又说非空。”

常读经书。必有所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