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讲解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3352.html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huì)。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用强制的办法夺取天下而治理,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勉强而为,不能用力把持。用强力施为的,一定会失败;用强力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由于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世间万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有成就,有的有毁坏。因此,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解析:

本章反对勉强作为,主张顺应自然,重在治国。文章分两段:

第一段,老子时代,东周王朝是存在的,天下是周朝的天下,各个诸侯王不断用兵扩大自己的地盘,目的是为了统一中国,代替周天子。在李老先生看来,天下是神圣的,不是你想得到就会得到的,这些诸侯们你争我夺,在老子看来,是不会达到目的的。虽然秦武王到周天子那儿去举鼎来打败周朝,但自己因此丧命,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嬴*称为始皇帝,想让天子职位代代相传,出现万万代,但结果是二世而亡。所以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勉强而为;不是你用兵、用强来把持的。统治一个国家,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勉强而行,这样会失去国家的,如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派赵括开战,结果一败涂地,赵国从此走向衰落;秦朝一直用法家思想治国,可谓用强,但同时也坏在了后期的法家思想,不能善待百姓,使百姓苦于徭役、赋役,结果让陈胜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先河。

所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勉强而为的会失败、一直用强来治理的会失去它。老子讲的是用“道”来治理国家,提倡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较之言”,这种治国思想一直贯穿着《道德经》中对贵族们的期望;你争我夺不是老子的主张,而“夫唯不争、故无尤”才是他的真正主张。老子以这种圣人的思想来要求当时治国的贵族们,所以提出了“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就是说如果这些贵族们做到了圣人要求的无为而治的标准,那么他就不存在失败。所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在中国是有渊源的,并在出现的盛世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如果不用执拗的、强制的方法去统治国家,那么他的统治就是长久的,是不会失去的。如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酷吏来治理百姓的,酷吏们倒是很享受,但百姓很苦,他的统治就会被新的相对和谐的体制所取代,而对百姓温和、百姓受益的时代,基本上*策是清明的。

第二段,世间的万物是千差万别的,对应的各种事情也存在区别:有前有后,在空间上的分布不是特别均匀;有缓有急,在时间上的分布同样不均匀。这就要求行事者看到事情之间的前后和缓急,看到存在的差异,知道在对待这些事情时如何去采用合适的方法,能够正确去处理这些。

在这世间的万物,有些如同坚硬的木头,非常刚强,表现出宁折不弯的姿势、显出绝不会屈服,很强势;而有的则如同羸弱的小草,经受不了来自外界的风吹雨打,不能够坚持住自己;对待这样不同的人或事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所做的事才能够畅通;

在这世间,有些人做事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理解能力,作出的事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带来了好的效果,本身也就显示出了成就感;而有些人做事不去理解、用邪恶的手法来对待面前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行事,实际上就毁坏了这个事情,产生的效果也就非常差。所以这世界上的人和事在外在表现出来的表象是不同的,如何来看这些问题呢?

圣人做人、做事会“去甚,去奢,去泰”,就是不做极端、奢侈、过度的事情。这是老子通过上述的阐述总结出的给当时贵族们的的指导,希望他们不要太极端了,这个极端表现在治国方面,包括对待周围国家的态度、对待同僚的态度、制定的管理百姓的*策,希望这些符合“道”家思想;希望不要太奢侈,这样就会减少取之于民的东西、减轻百姓的负担,做到修生养息;希望他们不要过度了,做任何事要有底线思维,不要觉得自己是贵族、身份高、放不下自己高贵的身段,这样做事就会仅仅考虑贵族们的利益,脱离了大众百姓,会最初伤害百姓的事情,最后不利于自己所管理国家的发展。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治理好这个诸侯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