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道德经天道与人道 [复制链接]

1#

百家号:日月光辉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自然的法则,难道不正像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自己有余的财物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这样做。

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到*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人们才得以用汉字来记录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汉字的出现中国历史才得以被记载下来,并延续致今。

老子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他对上古时期文宪记载的一些事情和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社会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老子用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观察思考,规纳和总结,得出了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己的理解,悟道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道”和“人道”。(老子:周王朝的图书管理员)

本章老子以“天之道”来推“人之道”,他首先讲什么是“天道”,然后又说什么是“人道”。并且他把“天道”和“人道”作了鲜明的对照,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借天道衬托人道的不公。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针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等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讲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是讲“自然规律”即“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万物遵道守德,这是宇宙的意愿。第二个是说“人伦关系”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背道而行的。人类社会不管怎样发展,都应该是文明的,有人文关怀的,人与人之间是有仁爱的。

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古圣先贤深邃的思考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仰慕、学习和敬重的。

其实,老子也是在告诫人们要遵守崇高的“道”和“德”。“道”和“德”是自然属性的产物,而仁爱确是人心,良知的本有,人的良知一旦被私欲遮蔽了,仁爱就会丧失。

失道而后是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是爱。“道”和“德”是上善之根本,而“私欲”是万恶之源。

因为道家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人应该效法自然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与人友善仁爱的关系。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要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同时,还要效法大自然的无私和友善。老子常用水来做比喻,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人就应该有水一样的德性,养育万物但从不和万物争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