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学会拒绝诱惑,拒绝追求享乐,出 [复制链接]

1#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很多人都难以自控,却不知贪图的丰厚诱惑,往往是最廉价的,终将付出昂贵代价。很多人也会被花花世界所迷,乐在其中,最终导致临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五章中有以此两个想象,借执*者的立场来告诫人们,《道德经》:贪图诱惑将付出巨大代价,追求享乐只会耗光宝贵青春。下面就为大家带来此章的悦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释义:人民陷于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才陷于饥饿。人民不好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所作为,因此才不好治理。人民把死看得太轻,是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因此才把死看得很轻。只有不使奉养过于丰厚的人,才比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人高明。

上一章中老子对严苛的*治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治抨击,要求执*者善待民众。这一章中他又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了指责,对执*者提出了严正警告。

老子揭示了老百姓与执*者之间的矛盾对抗,他认为宽容的*治比暴虐的*治要高明得多。因为执*者赋税太重,多行暴*,贪图奢侈,人们就会因此遭受饥饿,难以治理,轻视死亡,终将铤而走险,纷纷造反,执*者也就面临倒台和死亡的命运。

从根本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执*者的苛*,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治祸乱的最深层的原因。面对深重的压迫,为了生存,老百姓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奋起抗争这一条路可走。死亡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再可怕。

对于这一点,历代君王中唐太宗李世民看的比较清楚管理贪求,他曾对大臣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徭重,官吏贪求,饥寒栖身,故不暇顾廉耻尔”。

如何才能减少人民的苦难,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去铤而走险呢?老子给出的方法是: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执*者不把自己的“生”看得太重要,就是爱护百姓和自己生命最好的方法。

唐太宗给出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着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协。总之人民的饥荒是执*者沉重的租税造成的;人民的轻生是执*者无厌的巨敛造成的。这种说法同贯穿全书的无为思想是相通的,他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

老子告诫执*者,只有不使奉养过于丰厚的人,才比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更高明。物欲横流的时代,向人们展示了太多的诱惑,行走期间很有必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泊,然后在淡泊中寻找自己,陶冶自己,在纷乱的滚滚红尘中,学会拒绝物质诱惑。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诱惑,手握大权是诱惑、获取暴利是诱惑、介意享受是诱惑、痛快玩耍也是诱惑。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唯有学会拒绝诱惑,才将得到真实的拥有。

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在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要善于引导自己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

在拒绝物质诱惑方面,孔子与老子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

孔子赞扬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回洒脱淡泊,而不去计较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个有志向的人。

他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此外孔子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葬送自己的前途。

话虽如此,但很多人却意志薄弱,贪图玩了享受,常常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懂得拒绝惬意享受,痛快玩耍的诱惑,这种追求不过是物质生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这样的生活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毫无营养可言。

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够摆平自身内在的世界,令心无所执着,这样日子就好过了。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无怨无悔。就如同佛家也常说的: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以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单选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是能够洒脱的拒绝诱惑的人吗?

当然是还没那个境界还没诱惑降临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