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大智慧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复制链接]

1#

老子在国学经典《道德经》里面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子何出此言,其中究竟有何玄机呢?

首先解释一下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勤,意即:尽力做。

这句话意思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悟性高于常人,他们听了关于道的理论,会不遗余力的实践它、运用它

学道,不仅仅是有所领悟就可以了,就达到目的了,并不是这样,如果仅仅停留在领悟、心领神会,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没有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验证你所悟的道,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的未来,也不会出现任何改变,还是会按照既定路线,完成仅有的一生。

很多人摆脱不掉命运的束缚,虽然书读了很多,道理明白不少,然而,没有知行合一,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所以,依然会过不好这一生,思维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仅仅是知,仅仅是悟,终究是镜花水月而已,只有勤而行之,知行合一,悟道,然后证道,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我们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经历: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完感觉很有收获,觉得作者写的非常好,然后会在下面评论说,写的太好了,收获很大,感触很深等等,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从来不曾按照人家写的,自己也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实践,让自己做出任何的改变。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就是悟性一般的人,他们听到关于道的说法,会若有所思,然而将信将疑,并不能付诸行动

比如说,我们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说法,那么上士,也就是智慧高的人,他们听到这样的说法,会心有灵犀一般,深信不疑,知道万法虽空,因果不空,然后会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而中士,听到这样的说法,有时候会相信,但是有时候又心生疑虑,比如他们会想,既然恶有恶报,为什么很多坏人可以长寿又多金呢?

岂不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无需质疑的,作恶必然减损福报,一旦福报耗损一空,他的噩运就要来临,果报也就出现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天道好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对于悟性一般的人而言,往往看问题只看表面,不能深入到事物本质,所以,对这些理论和说法,他们不能理解,因而,他们时而会约束自律,时而会肆无忌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如此浮浮沉沉,任由因缘果报的摆布,不得自由。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等智慧的人,听了关于道的理论,会哈哈大笑,感觉荒诞不经。

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也理解不了。他们被执念控制了思维,被感官欺骗了意识,他们只注重表象,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而自己的感官到达不了的地方,他们表示不能理解接受,但是人的感官意识实在太有限了,老子说,道给人的感觉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也就是说,道,存在于感官意识之外,所以这些人认为道的说法很离奇,不合乎逻辑,因而以排斥,讥讽,嘲笑的态度来对待宏道之人,正因为如此,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被愚痴的人嘲笑,那必然被愚痴的人认可,被愚痴的人认为正确的,那必然是错误的,当然也就不是道了。

哥白尼曾经被人视为疯子、傻瓜,因为他提出的太阳中心学说,不被当时的权威人士认可,人们觉得哥白尼的学说不可思议,不着边际,所以质疑嘲笑,甚至攻击他,然而,事实证明,被大多数“下士”嘲笑的,的的确确就是真理,虽然人们主观上不能理解,然而,那才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说,当我们对于某些现象,某些事物,或者某个人缺乏了解,弄不清楚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要因为自己看不惯就讥讽嘲笑,总要多方了解,客观看待,然后才可以下结论,否则,就会变成老子所谓的下士。

一个人,要想认识大道,首先一点放下自我,把自我的诉求,自我的感受,甚至自我的意识都放下,不要一丝一毫的执念,然后可以致虚极,守静笃,回归无极大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