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的无知无欲和佛学的般若智慧其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的“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说很多颜色让人看不清楚,“五音令人耳聋”,意思是说很多声音让耳朵都不是很清楚,“五位人口爽”,意思是说很多的口味组合在一起,食用起来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老子通过这种形式,说人类的无知无欲,应该放下贪婪欲望,

一切道法自然。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后机缘成熟,升座说法,倡言无相、直心顿悟,度众无数,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留下许多著作,如:血脉论、无心论、四行论等等,成为后世修行人的参考。其中“二入四行观”,是最为核心。“二入”,指“理入”与“行入”。“理入”就是明了正确的道理,

也就是指佛法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就是道法自然。达到“理入”,知道道理了,但我们却很难让这种智慧之证量一直很清明的维持着,因为我们毕竟有血肉之躯,有尘世俗缘,必须与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接触,而在这过程中,会不断的让我们本具清净的佛性受到外缘的牵引,

进而引发各人累世所积的习性,以致再度失去那智光的觉照。因此“四行”者,就是以四种善巧方便法门,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思维来面对。“四行”,一、“报冤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由因而成,因此当我们受到他人种种的身心伤害、不平等待遇,则需思维,此事非凭空而起,必是由我过去先对对方做同样之业行,今日返回自身,就如欠债还钱一般,理所当然,道法自然。

由此思维而放下心中怨恨、颓丧、逃避等等负面想法,以达观开朗来面对一切逆缘。二、随缘行:众生苦乐、贫富贵贱,是过去生宿因所感,今日虽然拥有,缘尽还是归无,有何可喜呢?因此得失随顺因缘,心无增减,顺乐来不动,逆苦现前不以为苦,这即是随缘行,道法自然。

三、“无所求行”:若我们的心念能与佛法“外无所求、内无所得”的中道相应,则不论是逆境、顺境现前,皆坦然受之,无受境者,亦无施境者,不喜不怖、不忧不惧。这必须依次第、依理而行,先具足报冤行、随缘行之体悟,身心豁达自在,则自然入于无所求行。四、“称法行”:就是“随顺法性而行”,而“法性”,就是指我们众生本来之面目,即是“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之佛性。

一切法皆是缘起,皆是空相。虽然是简要的“二入四行”,实际上已包含佛法世出世间、方便究竟之义理大纲。我们从这个角度更认识达摩祖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的东来用意,是如此之深。一切是顺应自然,而无知无欲就是它的核心,所以说老子的无知无欲,就是佛家的般若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