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推崇的处世境界光而不耀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写道:“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处世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亮却不耀眼。

光而不耀,是老子的处世智慧,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和光同尘,静水深流,有个性但不张扬,不炫耀自己,低调做人。

朝阳散发着温和的光芒,自然万物沐浴在这样的光芒中,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这些自然现象,领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尘,真正的道,没有锋芒,没有纷扰,圆润谦卑,与万物和谐共生。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面有一个细节,乾隆送给陈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写出了金庸自己特别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国风秦风》里有一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大家都喜欢如玉般温润的圣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万丈的圣人和君子。老子说的光而不耀,这种处世态度和给周围人的感觉,如玉般温润,如玉般光芒内敛。

光而不耀,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没有大悲大喜,没有偏执激狂,宠辱不惊,呈现出生命的成熟状态。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以为高明的人反而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功立业,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取得信服。

老子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余食赘形”,就像残羹冷炙、*瘤恶疮一样,人人厌恶。轻浮张扬不是圣人所为,浮躁自夸不为人们所喜。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主张,即便住在华丽的住所,也淡然处之,内心安之若素,超然无物。

春秋时期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山越王兵败之耻辱,成就了越王的春秋霸业。

功成名就以后,范蠡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放弃荣耀地位、权力富贵,悄然归隐。泛舟五湖,傲游七十二峰,期间三次经商,都成为地方巨富,每次都又散尽千金。

范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事家、*治家、经济家,被后代人尊为商圣,受人尊敬膜拜。范蠡终年八十八岁,这样的高寿,在春秋时期是很罕见的。

和光同尘,光而不耀,一切淡然处之。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不自我炫耀,以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有名,有钱,有权,有才,都不要去炫耀,不要用光亮刺眼的光去照别人。老子说,祸福相依,物极必反,这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人们都害怕敬畏的事情,一定要敬畏。

《道德经》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骤雨尚且不能终日,何况人呢?

历史上秦朝实施苛*,结果不出两世而亡;项羽自高自大,不听劝说,结果乌江自刎;李自成进驻北京,骄气毕露,贪恋富贵,结果起义失败。

唯有光而不耀,温润谦卑,不露锋芒,低调沉静,才可以聚土成台,积木成林,才可以长生久视。目光要远大,行事须稳健,谦虚处世。光而不耀,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是充满哲理的人生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