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的道,具备涵纳万物的特质,深刻影 [复制链接]

1#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http://m.39.net/pf/a_4447698.html

本文乃“画果力”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道的本来意思就是人们走的路。古代的交通不便,路弯弯曲曲地通向未知的远方,远方又那么神秘。于是道便又与某些神秘的未知联系起来。在先秦属于未知的现象实在太多太多了,而人们的好奇、特别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又实在太强太强了。

面对自然,人们有了对天道、河道、山道的探索;面对社会,人们有了对王道、臣道、孝道的探求。所以,“道”是先秦诸子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各家都有触及。

但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范畴,并且使用最频繁的,则首推《老子》。在《老子》里“道”共出现了七十三次,其内涵却浑圆融通,随其语境的变化而丰富多样。老子的“道”,仿佛是他随手画下却又十分漂亮的圆,而且是空心圆,它可以融入老子许许多多的睿智卓识,人们徜祥其间便会产生出美不胜收的感受。

这既与《老子》里有诗一样的语言相关。也更与老子关于“道”的种种哲思相关,这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皆言道,而唯独老子开创的学派被人以“道”名家的根本原因。

概括说来,《老子》里的“道”有下面几种主要的涵义。

首先,是哲学最高范畴意义上的道。这个“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自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又生生不息,可以说像母亲一样生成了天地万物。人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这是把道当做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也就是用道的概念取替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里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是自然规律的道。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既然派生于道,也就必然在派生中体现道。《二十五章》称:“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的生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大地的春生、夏荣、秋枯、冬眠和天的四季轮回交替,都是在效法道的自然规律,也都是在体现道的自然规律。既然宇宙间、社会、人类都衣自然而运行,人为便是多余的,因此老子特别强调“自然”、“无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给中华民族以深远的影响。就积极的一方面看,它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由此使中华民族富于理性的冷静,比如认识到死的不可抗拒,便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比如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显现出理性的自觉,较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要来得更理性、更科学。

但从消极的一方面看,它又在强调“无为”的同时,过多地贬斥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让人完全被动地附属于道的运行。由此看来,儒道互补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复次,是人生准则的道。在这个意义上老子也称之为德。《老子》的上篇以道始,下篇以德始,所以《老子》又被人们称为《道德经》。关于道与德的区别,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价》中有很精确的解说:

“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这种人生的准则具体体现为:“生长万物都不据为己有,助长万物都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都不去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五十一章》)

这样看来,老子笔下的道,涵盖了从字宙间的最高本源,再到自然的基本规律,直至人生的准则,真有一种浑圆融通的特质。虽然这会使我们初读《老子》时感到玄奥难解,但我们一旦融会贯通之后,又会备感《老子》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老子运用道这一具有很强的涵纳能力的范畴,讲述了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诸多见解,触及了*治、哲学、美学、*事等诸多学科。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崇尚自然、贬斥雕琢,是广大文人共同的审美情趣所在。刘觀《文心雕龙·序志》认为,文学创作应“本于道”,这里的道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意思。刘勰的文学理论观念受老子的影响可谓深矣,不仅直接沿用老子的哲学范畴,而且自觉地继承了老子的哲学主张。

老子的道,是一个高度概括、也高度抽象化的哲学范畴,也唯因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才具备了浑圆融通、涵纳万物的特质。让人吃惊的是,这种特质不仅贯穿于老子自己的哲学体系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举凡文论主张、诗歌创作或沿用其范畴、光大其理论,或摹写其哲学底蕴,深化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老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