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谈修行致虚守静是修行的方法,与道相合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个最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811/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道教历来重视个人的修养和修行。在道教中,修养和修行是不同,修养侧重于精神境界,修行即修炼,其目的是为了成为“神”或者“仙”。与道教不同,道家的修养和修行其实是一回事,即体悟玄之又玄的“道”,以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原初典籍,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有关个人修行的内容。下面让我们看一看《道德经》第十六章,在这一章中,老子论述了一些有关个人修行的观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即推致、达到,“守”即持守。“极”和“笃”表示极高的境界。达到“虚”和“静”的最高境界。

“虚”即不实,“实”即无孔,无孔即堵塞、闭塞。老子认为,人心的本然状态是空明宁静的,由于人们追求私欲,导致心被外物蒙蔽,原本的空明之心就被堵塞了,因此老子强调“致虚极”,即恢复原本空明无塞的本然状态。

“静”即不躁动,躁动就会妄为,妄为就会使人陷入危险的境地。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类不可强行施为,否则就会破坏原有的运行规律,从而可能带来祸患。所以,老子要求“守静笃”,即持守人心宁静和谐的本然状态,不躁动妄为。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世间万物共同运作,我从中观看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在老子思想中,万物由道而生,死亡后又复归于道,按照到道的规律在生死之间循环仿佛。

“反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并不独属于道家,佛教的轮回思想即与此相类似,世间一切生命皆在轮回之中流转,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返回本根,就叫做静,静即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恒常的规律,认识恒常的规律就叫做明。不认识恒常的规律,轻率妄为就会招致祸患。

所谓“根”即万物本然的状态,万物的本然状态是与道相合的,回归本根也就是回归道。所谓“命”,台湾学者陈鼓应将其解释为事物的本原。明代释德清说:“命,人之自性”,这一解释过于狭隘,老子的思想不同于儒家,其思想是站在宇宙万物的高度,不仅仅在于人。“命”应当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本性又来自“道”。

万事万物复归其本根,是道的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应当认识并遵守这种恒常的规律。而现实情况是,人类不断地破坏自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这种行为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认识恒常的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周全,一切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符合道。道无始无终,恒久存在,修行至于明道的境界,就会免于危险。

这一章文字并不多,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很丰富。

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与道相合,“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征。当你通过“虚”、“静”的方法,以空明宁静的心,明了复归、包容、无私、周全万物、自然而然等特征的时候,就是明悟道的时候。以“道”关照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无所遁形,个体也就免于危险和死亡,精神与道长存。

小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