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于丹请教执笔法时,书法家启功这样说 [复制链接]

1#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4913-1.html

书法中的执笔法,有“单苞”“双苞”“两指法”“四指争力法”等。许多书家是己非人,坚信只有某种执笔法是正确,如沈尹默说“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五指指笔法)是对的",庄天明说:“二指执笔法是最科学与理想的执笔方法”等。这未免让学习者莫衷一是。

因讲《论语心得》出名的于丹女士,幼时曾在少年宫学过“凤眼”执笔。这种执笔法,“仅用拇、食、中三指执笔,拇指在笔杆左侧,食指在笔杆右侧,指间相聚,看上去,拇指与食指之间呈一狭长空隙”,由于虎口是扁而狭长,像凤凰的眼睛,故叫凤眼法。它与现在拿钢笔、铅笔的方法类似。(还有龙眼法,即三指执笔,用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抵在笔管里侧,皆作弧形握住笔管,使虎口呈正圆形,若龙眼状。)

后来,于丹向书法家启功先生请教书法方面的问题。她觉得“凤眼法”习字很累,问启功有没有别的办法。结果启功先生毫不客气地说:“那叫‘凤眼法’吗?我看叫‘鸡爪法’!你要是成天比划着那姿势,你还能写字吗?骑过自行车吧?你死死拧着车把,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都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王羲之站在后边没能把他的笔抽出去,你说他是让儿子练字呀还是练拳呀?”

还有一次,有人请教写字执笔的问题,结果启功老先生说:“没听说拿筷子还有专门的方法!怎么方便把饭菜送进嘴,就怎么夹。写字也是一样,怎么写得顺手、写得好,就怎么执笔吧。”

启功先生以“骑自行车”“拿筷子”为喻,来评点执笔法,这些话看似简单,却饶有深意。概括而言,似可有如下认识:

第一,松紧有度: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晋书》中说王献之小时候执笔练字,其父王羲之伸手拔其笔而未脱。流风所及,许多人认为执笔一定要死劲用力。但很显然,启功先生不赞同这样,故而举骑自行车不能死拧车把之例。新手骑车死攥车把怕摔倒,然而骑熟练之后则会“松”握车把,甚至脱把而骑!其实这个“松”不是绝对的“松”,而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能够及时切换的。如骑车到转弯或坎坷路段,就要握紧点以便控制方向。

执笔法也是如此。所谓“执笔要松”,指的并非松到拿不住笔、使不开笔。所谓“自指尖、手腕、肘、肩,无一处用力”,是要“松而有力”,不能有半分“僵劲”!握笔不紧则笔脱,但死握笔管,运笔调向就不灵便,写出来的字便会死硬僵直,缺少变化。只有松紧有度,当松则松,当紧则紧,控制好用笔的轻重快慢、衄扭顿挫,才能自由操作,运用自如。

第二,法无定法:怎么拿筷子,就怎么执笔

启功老先生反复强调:你怎么样拿筷子夹菜,就怎么样执笔写字。这实际上正传达了一个道理:法无定法!这也正如苏东坡所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所谓“虚而宽”,强调的就是灵活自然,便于书写!拿筷子夹菜吃饭亦是此理,既要拿稳又要拿活,要随其自然,不能拘泥功一法。执笔是为了把字写好,不可为方法而方法。

筷子夹菜要灵活,看准菜的位置后,用力要自然适宜,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如夹白豆腐片时,用力过轻夹不起来,用力过重夹烂了,要用巧劲。书写时也是如此,要据自己力量大小、用力习惯等来确定合适的执笔方式,运笔时自然灵活地将笔墨“送到”而无僵劲,以更好地表现出点画的态势。

第三,追本溯源:比划姿势,不如好好写字

启功先生说于丹:“成天比划着那姿势,你还能写字吗?”这话告诉我们,执笔并非书法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味在执笔上下工夫,就落了书法的下乘。古代有一个大胡子的人,有人问他睡觉时胡子在被里被外,他原来并没注意过,经这一问,注意答案,一夜没睡着觉。用笔也是如此。

那什么比“执笔”更重要,赵松雪认为是“用笔”,启功认为是结构。启功说:“赵松雪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某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昭然哉?。”但不管是“用笔”还是“结构”,显然它们应该比“执笔”更重要,练字不能将重心放在执笔上。

启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学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认为对历代流传下来的执笔说法要科学分析,不要一味盲从,把什么都看成天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执笔颇有启发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