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华图解地藏经让你看过就回味无穷 [复制链接]

1#

第三章“佛门道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本愿经》以地藏菩萨的名号命名,地,取义“安忍不动如大地”,藏,即“静虑深密如秘藏”。发愿是修佛的根本,因此《地藏本愿经》既是地藏菩萨历尽艰辛、求证菩提的功德书,又是指引众生修习佛法、超脱轮回的实用经典。

地藏菩萨的根本誓愿:《地藏本愿经》释名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经第六品中亲自定下的名称,与《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合称“地藏三经”。

《地藏经》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为名,主要讲的是地藏菩萨的根本誓愿,以及由此宏愿大誓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智慧、神勇方便,以及慈悲惠利。比较特殊的是,它不属于大乘般若经典,也不属于大乘涅槃经典,而属于大乘方等经典——方等,就是“方便平等”的意思,释迦佛与地藏菩萨在本经中讲述了种种方便法门,平等公正地引导三界有情众生出脱轮回,或求证佛果、或佛道精进,或解脱罪苦,故曰“方等”。

本愿中的“本”是根本的意思,本愿是“根本的誓愿”,是菩萨在因位,也就是在还未修成正果之时所立下的誓愿。佛与菩萨都有多种形式的本愿,如《大悲白华经》中记载的释迦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弥勒十善愿,皆属于“本愿”。发愿好比人的立志,一经发愿,就要求义无反顾;而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根本区别:小乘的出发点是为了追求个人解脱,是利己的;而大乘佛教则是利他第一位、个人第二位,以愿为戒,愿为心师,方能得到佛陀的加持,在修行中实现誓愿。

《地藏经》记载,地藏菩萨于前世曾四次发下大愿,内容可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本愿可视为最“愚痴”的愿望,因为只有众生的烦恼断了,业障消了,地狱才会空;可是众生造业无尽,烦恼亦是无尽,根本没有业障消除、地狱成空的一天,那么地藏菩萨也永远没有成佛的机会。愿起于悲,悲大愿亦大,地藏本愿“愚痴”的出发点是基于地藏菩萨的慈悲心,因而释迦佛称赞他的功德“过诸菩萨”,并嘱他“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从内容来看,《地藏经》既是一部宣赞地藏菩萨的殊胜功德书,又是一部正视轮回和证因果业报的经典,文字浅显易懂,因此广受世人欢迎。除此之外,《地藏经》在民间亦用于超度死者,或用来化解冤亲债主、保佑产妇和胎儿平安。

《地藏本愿经》:“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是一位以孝行闻诸于世的菩萨,《地藏经》着重记叙了他尊亲慈孝的故事,突出了“孝道”这个主题,因此被誉为“佛门孝经”。

与其他佛经不同,《地藏经》并非在人间法会上说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到天上为自己的母亲说的。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人间示现受生的母亲——佛母摩耶夫人,在释迦出世的七日后就去世了,死后升到忉利天。释迦牟尼在得道之后、涅槃之前,受帝释天之请,前往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以报生身之恩。所以《地藏经》所示的“第一孝”,便是“佛陀行孝”;而第二项孝德,便是地藏菩萨两度转世为孝女,舍身发愿、超度亡母脱离地狱的故事。

曾经有人认为,佛教提倡“割爱辞亲,出家修行”,这种不养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的行为实是大不孝。其实佛教亦是十分重视孝道,虽然佛教没有专论孝道的经典,但其孝亲思想仍广见于诸经。比如,《忍辱经》中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心地观经》也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大方便佛报恩经》甚至指出:孝道是成佛的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地藏经》里所讲的孝,并非仅限于孝顺父亲,而是一种广义的“孝”,一种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的孝。地藏菩萨的前世、婆罗门女和光目女,因为亲眼见到地狱的悲惨,同时也领悟到,只要摧毁一切地狱,才能真正地确保母亲或其他人再不会堕入地狱受苦,才能真正地救众生出苦海。所以她们基于孝心而发愿拯救众生,这份恩泽已经不只限于自己的父母了,而是推及天下的父母或老人,在本质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同一个道理。对于修佛之人,在家孝顺父母是惠己的,这是一种“小孝”,是为了报答父母生身的恩德;而“孝于天下”才真正是符合大乘佛教教义的大孝、真孝,是由“度己”进而推广到“度人”,由“利己”转变为“利他”。

地藏行迹的源头:慈悲为怀

除了观世音菩萨以外,地藏菩萨虽尊为“大愿菩萨”,其实也是以慈悲度人著称。

由于《地藏经》里着重讲了地狱、恶报等幽冥之事,所以也有人认为地藏菩萨只救度*道众生,不理阳世之事,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地藏经》有明确记载,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汝观是一切世界诸佛菩萨摩诃萨及天龙*神……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之后释迦佛又叮嘱地藏菩萨:“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由此可以得知,地藏菩萨并非只管幽冥众生,所有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地藏菩萨都会不辞辛苦地加以救拔、使令解脱。在藏传佛教里,地藏菩萨的尊号是“悲愿金刚”,所谓“悲愿”,就是佛或菩萨基于大慈悲所发的誓愿,佛经中有“悲愿船”一说,就是将“悲愿”比喻成度人于生死海的船筏。

纵观地藏菩萨四次发愿,除了身为长者子时是出于“见佛相好”,其他三次皆出于慈悲心——愿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曰“慈”,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曰“悲”,无论身为舍身救母的孝女,或是救助世人的国王,地藏菩萨发出大愿的根本就在于他的慈悲心,由己推彼,由个人追求“相好”、虔诚“尽孝”而惠及度生救死、普度六道。民间流传这样一个小故事:

清代名臣于*未发迹时偶得一梦,在梦里他来到一座宫殿——“地藏王府”,殿中只有一老僧正坐着打瞌睡。于*想起家中有一名从小照料自己的老仆已久病不起,饱受折磨,于是朝老僧深深行礼,请为老仆延寿,结果老僧根本不理睬。于*一怒之下掌掴老僧,这时他突然眉开眼笑、屈起一指。醒来之后有人告诉于*:“地藏王一指,延寿一纪。”果然,没多久于家老仆竟不药自愈,又多活了20年。

地藏菩萨因念于*为人善良、体恤下人,所以尽管挨了个嘴巴,也毫不计较,满足了他的要求,正显示了这位菩萨救苦度生的慈悲心肠。

实叉难陀:佛教“古文运动”的代表

现行的《地藏本愿经》的译者争议颇大,但一般通说是由唐代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

实叉难陀十月逝世,时年59岁,后来人们在长安焚化他遗体的地方建起一座七层浮屠作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实叉难陀来华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于阗所传的《华严经》。圣历二年,他翻译完毕80卷的《华严经》之后,又于次年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当时武则天还亲自为这两部经书撰写序文。在此期间,他又译出属于华严部的《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和《普贤菩萨所说经》各一卷,属于宝积部的《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属于大乘律部的《十善业道经》一卷,属于秘密部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等陀罗尼经四种、四卷;另有《右绕佛塔功德经》和《大乘四法经》各一卷……他翻译的佛经共计19部、卷。

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和《楞伽经》,在当时都是公认的要典,但之前的译本或篇幅不全,或文义不备,不能令人满意,所以须得重译。实叉难陀新译的《华严》则为九会、三十九品,比之前的更为完备,并增加了多处文颂。新经译出后,当时许多佛教名僧依新经发挥经义,把《华严经》的理论更推进了一步。

实叉难陀的译本具有一种独有的风格,他倾向意译,译文以简约顺适为主,反和旧译更相接近;甚至许多法相名目,当时已有比较正确的意译或音译的,反不采用,而仍沿袭罗什以来的旧译。因而他所译《华严》,在译风上完全是旧译的继续,《楞伽》亦复相同,他的译风给后世译经带来很大的影响。

佛经真原

《地藏经》的真实版本和影响

“地藏之经”之中,只有《十轮经》来自印度,《本愿经》与《占察经》皆被证实是出自于中土沙门之手。

《地藏本愿经》原题的译者是实叉难陀,但根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的记载,实叉难陀译出的19部经典之中并没有这本佛经。高丽,宋、元等诸藏亦未收录。直到明朝,本书才被收入《大藏经》。明朝莲池祩宏大师在为本经所作的序中曾提及,此经流通本里的译者也有题为法灯、法炬的,但是这两个人的生平及时代皆已不可考,所以说《本愿经》应是为实叉难陀所译的说法并不可靠,应是后人伪托。

在文献上最早提及此经的,是北宋端拱年间常谨所集的《地藏菩萨灵验记》,当中有一往届“清泰寺沙门知祐感应记”,是说的五代后晋时期一个西印度沙门将本愿经的梵文本带来清泰寺,而释非浊所集的《三宝感应要略录》也引用了《本愿经》中的“忉利天宫神通品”的内容,因此此经在北宋时就已经流传开来。近代在西夏发现了西夏文地藏经的残本,且该经在宋朝之前已传入日本,可知此经应是中土僧人所撰的疑伪经,而非自外来的梵本或胡本。

由于《地藏本愿经》宣赞行善与孝顺,符合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因此《地藏经》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明朝的蕅益大师为“礼赞地藏菩萨忏愿仪”作序,并十分推崇地藏木轮相法;而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曾亲为《地藏本愿经》、《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作序,还著“地藏菩萨像赞”一文,并答复关于念诵地藏与观音菩萨功德的问题。近代弘一法师十分重视地藏法门,他还专门撰写“论地藏菩萨的圣德大观”一文,弘一法师指出:“净宗道侣修持之法,固以净土三经为主,三经之外,似宜兼育《地藏经》以为助行。因地藏菩萨,与此土众生有大因缘。而《地藏本愿经》,尤与吾等常人之根器相契合。今普劝净宗道侣,应兼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