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赏析解读独异于人 [复制链接]

1#

周更/一篇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dǜn)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ǎ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苏辙解析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是做加法,追求大道的人繁琐肤浅的机巧、智识和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是做减法;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而通过学习增加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学习积累没有停止的时候,却不能将这些知识统一、贯穿起来。于是各种知识、各种学派之间就会因为不同而产生矛盾,就像方和圆,曲和直一样难以通融,让人难以忍受其中的纷乱繁杂。老子怕治学的人陷入如此境地,就说“抛弃学习才能没有忧虑”。圣人不是不学习,而是以对道的探求为主,不学知识也不显得贫乏,多学也不会觉得繁杂,清晰明白而没有顾虑,哪里用得着弃绝学习呢?

学者沉溺于大量的知识而无法将它们统一、贯穿起来,所以唯的恭敬和阿的怠慢难以合二为一。何况善恶真的是相反的吗?只有圣人知道万物都是从本性开始,到虚妄结束,如同画出的马牛、刻出的虎猪,都不是真实的,没有是非异同的差别,哪里知道区别大小?如果能如此,万物共同发展繁育而不互相伤害,各种规则规律同时存在而不相违背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圣人把自我和别人、相同和差异同等看待,他的心思不再有所留恋,但哪里是无视世间的法则,不在乎冒范理法呢?别人害怕的,我也害怕;别人做的,我也做。虽然介于君臣父子的种种社会关系之中,生活在行为受礼乐与*治、法律约束的地方,天下都觉得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与外物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心中不以这种冲突为冲突。人们都是按照他们心中的认识来理解事物,处理问题,局限于一小块地方;圣人对存在物和非存在物都有了解,没有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所以说他的见识广阔没有尽头。

人们各自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享受、高兴的样子就像去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天登台观赏美景,闹闹哄哄地而不知道这样不对。只有圣人深刻地追究这其中的虚妄,对待享乐,淡泊而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顺应、利用万物的原理而不为自己的私利,所以说好像没有可去的地方。众人保守着他们知道的那点东西,都以为这些足够了;圣人胸怀和视野都开阔,能包容万物,没有局限、偏重,他的胸怀装进万物依然宽广,还像缺少什么似的。

沌沌,形容人像是愚蠢,其实并不愚蠢的样子。世俗以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为明智,圣人知道无法与大众辩明他们的虚妄,所以外表迷迷糊糊,而内心深沉。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像大风一样没有停息。人各有各的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能体现他自己的作用;圣人才华全面、品德高尚,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总像是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人们怀疑他顽固而且卑微。道是万物的本源,众人执着于具象的物质而忽视道,但是圣人摆脱物质,以道为根本。像是婴儿一样,除了母乳别的什么都不吃。

寄语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努力,就如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要想一生过得顺遂,除了一直努力,别无捷径。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