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不以相为相,才见真相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手足癣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230919/z6fnx8c.html

一、

佛家常有一句话叫: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这个世界的真相、问题的真理、事件的本质,都不在相之内,而真理即为道,道不在相之内,所以才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我们不执着于事情的外在相之上时,便有了通达事情本质的能力,这个道理对于人生来说极为重要,不管是为了解决我们思想之中的困惑,还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这个道理皆能通用。

就像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执着于事件的表象本身,而是需要通达事件背后的本质,而通达问题的根本则在于一个关键,就是抛开表象看本质。

比如有一句话叫: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看到问题的背面,而不执着于表象之中,能够看到本质,自然能看到问题形成的根本,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而世俗之间的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只是用背道而驰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在错误的引导下,陷入一个又一个错误的陷阱无法自拔时依然不自知,甚至仍在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士听见了“道”,努力不懈地去实行它;而中士听见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了“道”,哈哈大笑。其实正因为下士闻之大笑,如果不笑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这里的“下士”指的就是那些浅薄和愚昧的人,他们心中只是存在着世俗的认知,心中存在了一个世俗的相。

当一个人带着错误的观念去生活时,久而久之就会以错为真,过着颠倒梦想、是非不分的生活,甚至当他在听见真理的时候不仅不能理解真理,反而会嘲笑和怀疑真理。

也就是说他心中存在着一个世俗的概念,将其局限于这个“相”之内,所有背离世俗的概念、现象、问题,这些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都只会被他们嘲笑,而他们自然也不能理解这件事情的根本。

当理解不了,就自然谈不上解决,所以世俗之间的多数人都会局限在这个“相”之内,生出烦恼与痛苦。

而上士、中士、下士,三者也分别代表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有的人听到了“智慧”之后努力地去实践它,这种人是对“道”有着深厚理解的人,而有的人是将信将疑,但是也有的人哈哈大笑。

二、

真正能够通达“道”的人不以相为相,而下士闻“道”,却以相为相,他不能脱离世俗的俗见去观察问题,而不能通达事情真理,所以只能执着于事物的“相”之中,甚至当他听到事物本质时,也只会嘲笑和怀疑。

这就好像生活中不同的人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样,有些人看问题的时候能够一眼抓住本质,抛开事情的表象,找到事情的根源,有的人却在事情的条理之间徘徊,而有的人却只是执着于事情的表象,轻易的根据表象去判断问题。

正因如此,才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所提出“无为而治”的道理,所谓“无为”就是无自己的主观妄为,不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执着于客观事物之中,一切顺应客观规律去发展,面对问题时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等”。

所以《道德经》又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意思就是说:所以古人立言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明道的人内含光洁,看起来好像昏暗的样子;进道的人谦虚自牧,看起来好像后退的样子;平坦地道看起来好像崎岖不平的样子;上德的人,谦虚卑下,好像深谷一样;最洁白的好像含垢的黑色;广大的德好像不足的样子;刚健的都好像怠惰的样子;质实的德好像空虚的样子。

当我们以世俗的概念去想象道的时候,便偏离了道本身,当我们用世俗的语言去形容它的时候,也不足以去诠释它的内涵,就好像真正方正的东西都是没有边角的,真正大的容器也没有形状,大的声音也听不到,大的形象也看不到。

真正的智慧真相不在世俗的认知观念以内,所以不以世人的俗见去想象和企图理解事物的真理,才能够通达事物的本源。

更重要的是,不要将自身局限于某一个“立场”,某一种“相”之内,因为有了“相”与“立场”,那么就有了偏见,自身便不能通到事情的本源,反而会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只是背离事物的本质,执着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层面上。

人生思想的囚笼正是因此而生,这也是人生悲剧的开端。

《道德经》是春秋时代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全文五千字,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内容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警醒,以下是小编根据书资料总结的5句经典名句,有不全面之处,请多包涵。

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德是什么,就是凭良心做事,失去德之后,大家对良心不再相信,就开始讲仁。

仁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考虑,但是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然后就讲义,义是什么?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不合理就是不义,比如说不义之财,就是用不合理的方法赚到的钱。

最后义都丢失了,就只剩下礼了,礼是什么?

就是要礼貌,人与人之间就谈礼貌了,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又是另一种行为模式,这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已经没有了,人的信用也出现危机了,大家彼此都开始不信任了。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文:“反”在这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返回原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第二个是相反,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物极必反,一定会发展到事物的反面,互相转化。

第三个是相辅相成,两个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促成,就如车轮,前面的轮子和后面的轮子需要相互配合,同时发生,车才能往前走。这是道的规律。

弱者道之用,则是说一个人自处柔弱,才是道最有效的运用。

比如钢铁很坚硬,我们怎么都没法把它弄弯曲,不能弯曲就没办法很好的运用,因此你要把它加热,弄柔软,这样才能做出你想要的形状,才能为你所用。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圆满的东西,里面似乎还是有欠缺的,就如月亮最圆的时候,它已经开始缺了,这样才有变化的余地。

在最充满的地方,总是会有点空隙,不可能全满,全满就没办法用了,就不能变化了。

如瓶子里的水装得太满,没多久就会气化蒸发掉了,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满了。

特别直的东西,看上去是弯曲的,比如很直的一条线,如果很长很长的往过去,就没那么直了,因为各种物理现象,就会看起来没那么直。

很灵巧的人,也会看上去很笨拙,因为有些东西的手就能很灵巧的做出来,而另外一些东西,他就没办法做好,因为人是各有所长的,他的灵巧是在他擅长的地方。而不擅长的地方就显得很笨拙。

真正善于辩论的人,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漂亮的话,感觉很木讷,不会说话的样子,他们往往知道得太深入,知道凡事都没有绝对,所以不敢乱讲话,不敢乱保证,所以看上去没那么会说话。

4、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译文:这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治理一个国家要像烹调小鱼一样。小鱼是什么样的呢?做过菜的朋友都知道,小鱼的肉很嫩,经不起折腾,所以要很小心,不要搅动的动静太大,否则小鱼就被搅烂了。

因此这里老子就是告诉我们,治理大国,就不要去打扰百姓,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就是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让百姓安居乐业。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农忙的时候农忙。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六十四章》

译文: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不违反自然的规律,不违反大道的规律,圣人就永远不会失败。做事情能够不随心所欲,逞能勉强的去做,便也不会遭受到损失。

如果你不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控制不住内心的贪欲和求胜之心,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就很容易胡作非为,把事情做砸,遭到损失。

虽然道德经只有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只需要59.9块钱,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