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随笔 [复制链接]

1#

老子《道德经》随笔

该书写给做官的人看的,老百姓被误读

一、在老子眼里,“道”是什么?

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有75次提到“道”,“道”在老子这里有以下几层含义∶

1.“道”是万物的起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ao3);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里我们看到,从发生学的角度,“道”是先于万物存在的,而为了解释万物之“有”的来源,逻辑上只能首先把“道”视为“无”。老子是极有哲学气质的思想家,从逻辑的角度他必须说明万物的来源。

2.“道”与万物同在,支配万物的运行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很自然,只是说明万物的来源是不够的,还需要说明万物的运行,所以,在老子这里,“道”不仅先于万物存在,还与万物同在,支配着万物的变化。

二、《道德经》想教管理者如何治国,而不是教老百姓如何低调生活

1.“道”乃为*之道

“道”控制着万物的运行,从*也必须符合“道”。老子原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守藏史,管理与研究的就是指导皇帝治国的书,《道德经》是写给国家管理者看的,这方面的内容才是《道德经》最主要的内容,比如∶

l“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l“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l“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2)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l“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l“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l“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1)。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l“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居左,上将*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l“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l“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l“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道德经》通篇都是教人如何做好皇帝、好领导的内容,要求管理者清心寡欲、无私无畏,道德出众,不穷兵黩武,时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有这样的好干部在,带领百姓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一定是一呼百应的。这是《道德经》在今天的实践意义。

2.《道德经》绝不是系统的理论著作

《道德经》后来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仔细阅读全文,可以看出,《道德经》不是一本体系严密的著作,它是老子为了通关,按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的要求写的速成文章。写作时间这么短,虽然老子也有较好的哲学气质,但体系难免是较为松散的。最需要记住的是,这本书是老子写给皇帝以及官员看的,他不是要老百姓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对做官的说∶“你们必须放弃贪念,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这样,你们才能得到天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