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平时成绩纳入高招,录取改革亦应跟进
熊丙奇 《上海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阶段即将结束。4月27日,副市长沈晓明做客东方为市民答疑解惑,并以分管教育副市长的身份表示,2012年始,高考录取将有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参考标准。一个是高考的成绩,一个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价的成绩。可能开始的时候高考的比重大一点,比方说90%,平时成绩占10%,今后慢慢调整为80%、20%,70%、30%,直到调到大致相当为止。大概到2015年之后、2020年之前,高考的录取依据两个成绩:高考的成绩和平时的成绩的方式会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样的话“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将彻底终结。(《东方早报》4月28日)将平时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毫无疑问,可以使考试评价更加综合、动态和持续,改变仅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情形。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评价中,也包含中学课程成绩和中学综合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校的招生,实行的是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也就是说,高中生的中学课程成绩和中学综合表现,是作为一项指标,由招生学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而上海实行的“平时成绩+高考成绩”评价方式,是和集中录取制度相结合的,即须将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不同权重“综合”,得到一个新的分数,以这一分数排序投档、录取。这就难免产生新的问题——将一次集中高考分散到中学各个阶段,“多考定终身”,所有高中求学期间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直接服务于一次高考集中录取。这让我想到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的一次建言,他也曾提到将一次高考分解为多次考试,再把多次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进行录取的改革设想。记得当时的舆论,就批评朱先生的设想是将“斩首”变“凌迟”,意即由于每次考试都与录取密切相关,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会把每次考试都作为高考来对待,精神负担无疑会更沉重。而江苏地区已于两年前进行了将平时成绩纳入高考评价的尝试,这一尝试的效果也印证了舆论的担忧。江苏于2008年试点的“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这一力图让学生减轻负担、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改革,已知效果是:学生的负担更重,高考以前的一道分数门槛变为分数和等级两道门槛;学生更重视两门选测课,其他的科目达C即可。笔者赞成将平时成绩纳入高考评价的改革思路,但将平时成绩纳入,应该同步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即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校自主招生”的全新模式。对于上海地区的高考改革而言,第一步,可以以现有的学业水平测试为基础,将其与一本和二本的一般本科院校的自主招生结合,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高考,这样,可真正打破集中录取制度的单一评价标准;第二步,对现有以学科会考为主的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完善,借鉴SAT,一年可推出多次学业水平测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建立“学业水平测试+高水平大学全部与本科院校一定比例自主招生”的模式;第三步,在上述改革得到公众认可,具有公信力之后,建立多次学业水平测试、学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向学校申请、学校综合评价、自主录取的高考新格局,真正落实上海教改《规划纲要》提出的“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原则。(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