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开详解道德经第四章 [复制链接]

1#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youquanhao.cn/shishang/4264.html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通盅装水的器皿之所以能“用之”就是因为它的“空”满盈的状态是装不进水的而道永不满盈的样子深不可测道似乎是万物的祖先

道有虚空寂静的特性所以想要用道也要学习道这种空而不满的特性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图片来源百家号素材

这就像是用杯子装水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水有多少而是杯子有多大如果杯子是满盈的状态继续装水就会溢出来而道却能永不满盈所以深不可测用之不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万物的祖先

很多人认为道是虚无的这是错误的理解“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而道是“有物混成”所以道是“有”的状态并不是虚无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体的形象恍恍惚惚似有似无

可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也是一种形状没有具体物体的形象也是一种形象所以既然道是似有似无就不能理解为道是虚无

图片来源百家号素材

这就像是“大象无形”是因为太大了看不出形状而不是因为没有形状

打个比方虚无就像是像黑洞是看不到的只有黑洞在吞噬星体或光源时才会被观察到

所以虚无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现代科学有理论认为黑洞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黑洞自燃产生爆炸

而道是“有物混成”是“惚恍”就像是宇宙大爆炸后的气体云虽然似有似无却是能够观察到的所以是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

而在本章中介绍道的形态是“或不盈”“似或存”这也很符合宇宙气体云的形态

图片来源百家号素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挫其自身锋芒使之不那么尖锐解其自身纷乱使之变得井然有序调和自身光芒使之变得柔和暗淡混同自身于尘垢使之能与万物溶为一体

很多人认为这四句就是在说人该怎么做或是理解为道如何改变万物这是错误的理解这四句都是在说道的自我变化

因为道自身有“虚而不盈”的特性所以才要锉锐解纷和光同尘道的虚静也可以借鉴于人的做事方式这也正是道的不言之教

比如说人刚步入社会时周身是刺有棱有角别人多看几眼都要问问你瞅啥所以总惹纷争如果心能像道一样虚静下来那么就能磨去自身棱角免于纷争

图片来源百家号素材

而当做出些成绩自身太过于耀眼就容易招人嫉恨所以光芒要含而不露光而不耀放低姿态等同于世俗混迹于世使自己能包容万事万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心不够宽广时就容易有很多事看不顺眼心神难免会被扰乱而心宽时就能避免纷争

看待世俗也能心平气和包容于心万事万物只有看法不同而没有谁对谁错所以要学会道永不满盈的品德包容万事万物

人作为群居动物是有排他心的太过另类就会容易被排挤出群体太过优秀就会容易受到嫉恨而一个人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要比群体的能力强

而以道为用就是要忘却自我使自己变成是道的一部分以谦自持以卑自牧这样才能像道一样长息永存

图片来源百家号素材

湛兮似或存。

清澈中似乎有物存在这句还是在介绍道似有似无的状态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道”的由来道在象帝之前就有了

象帝指的是天帝也就是昊天大帝是天界的帝王最高的神传说中宇宙的创造者所以也代指天古代的天说的并不是天空而是宇宙

老子认为道在象帝之先就是认为宇宙是自然形成的而并不是由神创造的说明道德经是自然论这也是有神论和自然论的区别古人大多信奉神明而老子却能打破有神论创造自然论实属不易

写在最后: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是《老子西升经》中的记述《老子西升经》作者不详相传是尹喜根据老子所述的记录讲述老子传道的始末和道德经的道义

不过本章说吾不如谁之子看来老子并不知道有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这回事所以也有可能《西升经》和老子并无关系可能是后人借老子名讳伪著

具说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因传道不易多借用道家思想的词句传教后来佛教逐渐势大为消除道家影响创作了很多佛教独有词句并把《西升经》多经删改

所以《西升经》有很多地方接近佛家思想即使如此《西升经》对于学习古人思想依然有其参考价值

其实这也不奇怪儒家思想得势时也曾经暗改过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使其更契合于儒家思想具说道德经也曾被多次修改

所以学习古人思想很多地方意会即可不必太拘泥于字意尽信书不如无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