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真正的道,是没有形态的,是万事万物 [复制链接]

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真正的道理是没有形态的,并不能用简单的语言就将它表述出来,但是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却是无限的。这种道就好像是万物万事的根本。

天地间的所有事物存在于这种大道之中。有棱角的将会被磨圆。有纷争的,将会消除其纷扰。有光辉的,也会被调和。这些“道”好像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又好像理解不透他。那究竟什么是道呢?其实就是天帝的祖先。

虽然“道”并不是物质的存在,但是我们却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它。比如说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摸不着他,但是我们对做人的道理却有一个主观的衡量标准。做恶事的人肯定是不符合做人之道。

因为道实在是太广博了,所以它能够容纳万事万物,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放在大道其中将会被淹没。

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孩子们都会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越是有个性,好像就越是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棱角将会被慢慢的磨平。大家都变成了相类似的圆。这样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才不会碰伤彼此,又能够融入集体。

为什么个性消失了变成了共性?就是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我们对道的领悟越来越深刻。所以自我个性在道面前,就变得渺小,而不值得持有了。

但是个性的减少并不代表人们都已经随波逐流。只是共性,兼容的个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所以个性依然存在,只是对人生真谛有了更多的领悟。这种个性变成了大智慧。过去的傲慢,愤怒,悲观,都被大道所调和,从此以后,人们便懂得谦逊,平和和谦卑。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的作品,也总有一些持反面意见的人。

有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走到了对面的时候,停下了脚步。那位批评家傲慢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说:“而我正相反~”说着谦逊地让在一旁。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无言以对,羞得无地自容。

正是因为歌德有大胸怀,并且拥有大智慧。这些就是无形的道经过人们的体悟而变得有形的一部分。能够体悟大道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心胸广博,能够让一些心胸狭隘的小人相形见绌,无地自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