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易中天读歪了的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方案 http://www.jk100f.com/m/

前文写过余秋雨解读《道德经》的个错误,今天写一下易中天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

需要事先声明:余秋雨和易中天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老师,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易中天的《品三国》中,我学到了很多。

但是,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对于他们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我也要直抒胸臆。

至于我是不是错误地理解了他们,或者是不是我错误地理解了老子,评论权在别人,不在我。

手里有两本易中天老师的书,一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本是《中国智慧》。

前者购于年左右,后者购于年左右。这两本书有印象的是各读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对老子的“勇于不敢则活”理解为“敢不”。

其它的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了。没记住什么不是说书写得不好,可能是我没怎么读懂,或者读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我没有刻意思考。

年10月,我又看了一遍《中国智慧》中关于老子的部分,作者给这部分的标题是老子的方法。

通篇看下来,三个结论:

1,易中天博学;2,易中天的逻辑严谨;3,易中天总体上把《道德经》读歪了。

关于易中天老师的博学和逻辑不用我多说,听过他讲课或者看过他书的人,应该有同感。

本文重点说易中天把《道德经》读歪了。

一、总体上读歪了

行文至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老子的无为,可能是假无为。

再往后看,易中天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一枚硬币。真无为和假无为,是它的两面。”

这就不能不说是他对老子的误解或者理解不到位了,或者说读歪了。

之所以他说“可能是假无为”,为什么要加个可能呢?

易中天说:

有这个问题吗?有。因为有一句话,我们弄不清老子是怎么说的。什么话?无为而无X为。这句话有两个版,一个叫“无为而无不为”,一个叫“无为而无以为”。

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因为他引用的是《简本老子》和《帛书老子》。简本有48章而没有38章,所以主不无为而无不为。帛书有38章而没有49章。所以易中天就认为"这可就怎么都说不清了。"

我只能说,这就是崇古惹的祸。这两句话在通行本中很明确。一句在38章,一句在49章。

易中说的思路是,“说不清,就只有猜”,所以他的看法是一句在48章,一句在38章。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真无为,假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

易中天之所以有这样错误的理解,主要在于他对“无为”二字的错误理解。通观他的文章,他认为无为就是不为。

易中天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很清楚:啥都不做,啥都做了。这是“假无为”。无为而无以为,意思以清楚:啥都不做,也不想做。这是“真无为”。(见《中国智慧》第页)。

我只能说,易中天对“无为而不为”和“无为而无以为”都读错了。

无为而无以为,在《道德经》第38章,讲的是上仁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做了,而且是合道地做了,但是不挂心,这叫无为无而以为。所以上仁与上德相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无而无以为。

无为而无不为,以《道德经》第48章,讲的是为道,也就是说,在第48章中,无为仅从知上讲,而不是从行上讲。

《道德经》第38章、第48章,都是比较难讲的章。甚至可以说,读不懂38章很难读懂48章,读不懂48章很难读懂38章,易中天在这两章中比较关键的两句话都读错了。

二、其它错误

1,善为士者不武。他译为善为士者不英武,他的角度是因为英武就好斗。这里的错误在于,他重新定义了英武这个词的内涵,英武的本义是英俊威武。善为士者不武,可以译为善为士者不好斗。英俊威武就好斗么?不一定。

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他认为老子把勇和敢区别开来了。易中天认为:在他(老子)看来,冲上去只能叫敢,不冲上去才叫勇。这样理解就错了,勇只是个修饰词,修饰的是敢或者不敢,老子区分的只是敢或者不敢,而不是勇和敢。

3,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他译为,天下无道,怀孕的母马都被征用。这样的理解就错了。戎马生于郊,批是的作战的母马在战场时间过长以至于在郊野生产。

4,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他也译为:摆开阵势,即没阵势;举起胳膊,即没胳膊;面对敌人,却没有敌人;紧握武器,即没有武器。这个翻译易中天应该是参照了他人的译法,因为这种译法我见过。这种译主要在于译者对“无”的错误理解,易中天将“无为”理解为“不做”,这种错误虽然严重,但还勉强可做一说;但是将“执无臂”理解为“举起胳膊,即没有胳膊”,我想这需要怎么样的想象力呢?难道老子说的是无影拳么?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智慧》原文是这样说的,这就说得更透了:坏事,是好事的靠山;好事,是坏事的穿点。好事就萌芽在坏事当中,坏事就潜伏在好事里面。所以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好事。而且,坏到头,就会变好。好到头,就会变坏。如果认为是非成败都一成不变,那就大错特错。这样对《老子》的理解就是走极端了,易中天在后文讲:《易经》是变化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从易中天祸福这两句的理解,他就出现了前后矛盾。并且,他认为《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就是没有读懂老子的精髓。老子不是不变的哲学,老子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错误。

易中天认为: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并且他认为这两个都好讲。他认为难讲的是庄子和韩非。

而在我看来,庄子确实难讲,但是韩非比老子更难讲么?读懂了《老子》,《韩非子》就非常容易理解。

在该文的末端,易中天说:以有为求有为,是墨子;以无为求有为,是韩非;以无为求无为是庄子;禅宗是以有为求无为。

我相信,易中天肯定不会是为了造句而造句,那么他认为老子是“真无为和假无为合二为一”以及他认为《韩非子》比《老子》还难讲,原因只有一个:他没读懂老子,也没读懂老子的核心概念之一“无为”。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