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道德经名句被喜欢不如被尊重凡事留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81.html

《道德经》,《论语》之类的古书经典是格言式的,没头没尾,也不介绍具体的语境,这和西方的写作习惯不同,我们看西方人的书,常会觉得特别啰嗦,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说明论证,这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

中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尚老”社会,有发言权的是老人,长辈的经验教授通常就是命令式的。西方古代以海上运输为主,崇尚力量和开拓精神,需要靠辩论来说服对方,因此著书立论也以逻辑推理见长。

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格言式的经典虽然表述不够明确,但也为后人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凡事留个余地,也有未尽的好处,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智慧。

《道德经作为古书经典,对其的解读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需要,《道德经》里的内容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个人对其的理解更是千人千解,总归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  讲解《道德经》的读本中,最喜欢的还是*明哲的这本,其中感悟颇深的就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有的版本,写成“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应该是没有真正理解道德经的内涵。

宠为下,追求被人宠爱,就是把自己放到低下的位置了。就像张爱玲描述的“见到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这是说爱情的,姑且不做讨论。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对上级还是对下级,一旦追求被宠爱,就是把自己放到低位了,受到上级的宠信,或是得到下级的爱戴,就觉得人生光彩夺目,失去这些便觉得了人生灰暗,万事皆悲。

在社会关系中,独立人格永远是稀缺品,因此上级用宠辱去驯化下属,下属也可以用假装热爱宠辱来媚惑上级,这可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常态。  从进化角度看,追求宠爱是人的基因决定的,被认可的人有可能在团体中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基因的复制,所以我们天生追求被宠爱,被喜欢的感觉。

但人除了被基因所控制外,总还得有一些思考和觉醒吧,所以与其追求被人喜欢,不如坚持人格独立,不受权力魅惑,因独立自尊而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论宠辱,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才能不至陷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精神陷阱和人生死局。

道德经共8册全注全译中国哲学老子道德经道家经典书籍精选¥9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推荐给大家这套全文注释版本的《道德经》。

这套《道德经》,有原文,有注释,有赏析,闲时静下心来,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沉淀自己的心灵,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想购买这套注释版道德经,点击文中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