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诠释一代经典,平衡百家言论,破解千年迷局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 http://m.39.net/disease/a_5416226.html

独家首发,严禁剽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一个通行本就让世人争得不可开交,最近又先后出土了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本,哪个是原文原版更加成了众人争议的焦点。个人认为,三种版本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原文原版,但它们都跟老子的原作有传承关系,是一个源头且大体郄继承了原作的主旨思想。

目前,通行本算是比较完整的版本,也是流传时间长且广泛的版本。大家都知道通行本的最大功劳就是校译了大量的通假字或古今字。可是,越是流传广、时间久,就会有越多的人去校译它,在长时间、人员众的校读过程中,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是正确的,假如每个人对它有一点错误,累积起来就会变得千疮百孔,通行本就是这种现状。

帛书版是缺字本,甲本缺得少一些,乙本缺得更多,但不管是语段还是句式都跟通行本差不多。帛书把德经排在前面,一些关键点的词与通行本存在差异,可大多数有差别的字都有一个共性,它们或是音近或是形近,这些差异都可能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帛本的主体结构和主旨思想是跟通行本差不多的,总体都传承了老子原作这个源头。

有名,万物之母

郭店楚墓出本的是残缺版。不但缺字,而且很多语段都缺失。竹简本的文字比较古老,有些字或许已经断代,连文字专家都难于辨识,从已辨别或校译出来的语段中也可以看出,竹简本也传承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下面从不同版本的差异中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p>

第一,受外因影响。比如竹简本有天下乐进而弗詀句,其中的詀可能是争(或战)的假借字(或古今字),但如果校为争或战会使这句话好像无法理解,于是受其它版本影响,结果还是校为天下乐进而弗厌。

第二,文字本身。中国的汉字存在拓展性,特别是古代汉字,有时原字不用,非用借假字。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说通这个,他说通那个,又没有标准和定律。结果很多人在抄录或校译《道德经》时,如果有些字他们不保留原文,直接按自己的理解用上通假字,千差万别就这样形成了。

第三,跟文字不统一也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号令。也就是说前秦的文字是不统一的状态,而《道德经》版本差异的时间节点就是战国到汉初。比如有的版本用呵,有的版本用兮,都是语气助词,为什么要改变呢?这跟各个地方(或诸侯国)用词习惯有关。于是,《道德经》从这个地方流传到另一个地方,抄录者成了翻译者,差别或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小浴之于江海

第四,个人主观原因。同样是通行本还有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等之分呢!更别说还不其它版本。汉以后,大多数诠释《道德经》的人还是保留了原文。汉之前或战国时期,在流传或译喻《道德经》时多数没有原文、译文之分。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庄子和韩非子对《道德经》的部分言论作了诠释,还都存在借题发挥之嫌。战国时期是《道德经》的定型期,如果编抄者凭个人主观,自认为某个字或词有通假关系而作想当然的改动,也就变得难于查证了。

现在版本众多,差异不少,要正确理解《道德经》还得一个理字,有些字或词用在文中是否合符文理或情理?是否能顺理成章?都应是理解老子原文的关键。否则,一切都是虚谈。

欢迎评论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