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顺其自然,则事可遂,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252006.html

《史记》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用来描述今天的社会也非常贴切,在今天的社会,人类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已经远胜古人,面对利益的争夺,有人浮躁不安,有人固执己见,更有人半途而废。老子在本章中不但要给人类提供了面对利益的态度,而且也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成功与成事的道路。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局面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持,事情还未出现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破裂,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对于个人而言,当你偶感不适的时候,医院检查,这个时候的病灶往往刚刚产生,所以也最容易治疗。更高明的做法是,没有病也要经常体检,在疾病未发生前,提前保养自己的身体。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当某件事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当乱局还未形成的时候,就要提前治理。

比如,在武则天执*期间,由于她信奉佛教,因而广修寺院,有一次,她决定让僧尼捐款为佛重塑金身,当时的宰相狄仁杰劝道:国家治理应当以民生为重,不应该为修建寺院而耗废民财,加重民众的负担,而且僧尼并没有向国家交纳赋税的义务,长此下去恐怕会有大量青年男女为减少家庭负担而出家,这样国家的赋税就会越来越少,寺院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国无可用之民,人无可用之财的恶果。武则天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不再修建寺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句话己经成为千古名言,主要是讲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老子警告人类,要懂得防微杜渐和见微知著的道理,天下所有的事物,最初都如同不起眼的尘土一般,如果不提前做防范,那么尘土也会堆积成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尊重自然规律的人一定会失败,刻意把持某种事物的人一定会失去。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小病会发展成大病,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亡,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金钱和权力,那么他就不会丢失什么,因为世俗之人都喜欢拥有和独占,而老子则要人类放弃对欲望的追求,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从来不曾拥有,当然也就无所谓失去了。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能够顺应规律的人不会失败,不执着于某种事物的人也不会失去什么。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成长规律,无执就是放弃对欲望的追求,只有无执才能实现无为,这就是老子的成事之道。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世界上大多数人做事,往往都是眼看就要成功了,最终却放弃了。这句话的意思说大多数都不能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他们做每一件,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去做的,他们的内心当中必然存在着贪多求快的欲望,因而,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选择放弃。所以,每个人做事之前,先要去除功利目的,只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成功也许就会突然出现在某个拐角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慎重对待放弃,要从始至终保持同样的态度,不要虎头蛇尾,要始终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要始终摆脱欲望的控制,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人追求的是摆脱欲望,他不把难得之货当作宝贝。

世俗之人所要追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他们终日被欲望驱使,根本不去顺应自然规律,所以能够顺应规律的人,就必须放弃自身的欲望,把一切功名利禄视为尘土,这样才能不被欲望驱使,才能自觉顺应事物自然规律。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能够顺应规律的人,必须忘记世俗之学,让民众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人类就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妄加干涉。

学不学就是放弃世俗的说教,而是使用不言之教,因为世俗的说教就是教人分清是非美丑,帮人建立成败得失等世俗的价值判断,所以人类开始追名逐利,老人认为人类只有放弃这种说教,才能回归人类的自然状态,那里从来就没有是非成败,更没有功名利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