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讲解共八十一 [复制链接]

1#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

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欲望,圣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敛的状态。

解析:

本章主要从善待百姓、引导百姓的角度讲述治国的方法。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有道的人,内心没有私欲,把百姓的要求当成自己的要求。圣人们是不去追求名利的,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得到多少名誉和利益,而是想着让自己的国家整体进步、所有人的生活得到提高。自己遵循“道”的规律做事,不发布苛刻的*令、不实行严酷的峻法,让百姓学习“道”、按照“道”的思想做好春种秋收。这样,自己的统治区域就变得和平,统治者本人也将比较悠闲,而百姓则在做好耕种的同时,能够很平和、内心很舒坦地生活,吃饱者肚子、冬天有衣服御寒、没有强制性的苦役,这种美好的场景是作为有道之人统治的结果。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日常中怎么对待人呢?在世俗社会中有善良的人,也有内心充满着嫉妒、仇恨等的不善良之人。我们在平常是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对于善良之人可以倾心相见,但对于那些会给你带来不好影响的人总是处处防备、内心设防、虚于应付。但老子的说法是对于这两种人都要善良对待,为的是引导他,让他明白善良的好处,最终达到人人向善。这是圣人之言,总是在教导大家,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在善良之人的引导之下可以达人人向善的标准,但这个只能作为大家奋斗的目标。有些人内心的恶念也许用善良的方式对待他根本没用,越对他善良他会对人越过分,这是我们日常中经过的,需要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甚至法律的制裁。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现实中会遇到讲诚信的人,也会遇到不讲诚信的人、甚至会有连底线都没有的很多骗子。日常中我们总是和诚信之人诚心相交,对不诚信的人采取内心设防,甚至不与这种人交往,为的是不给自己带来伤害。但老子的教导是对于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人都要与他们讲诚信,并且信任他们,无论是谁都以相同的方式对待,这样来引导大家都讲诚信。这个可以做,对于给任何人讲诚信引导大家诚信,但诚信需要在不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基础上才行。从讲道的角度来说尤其对不讲诚信的人讲诚信来引导他们是会有作用的,用自己的诚信带给他们信任感,减少坏人内心的不诚信,以减少他的不诚信给人造成的伤害。

这两种方法主要是讲给贵族们的,因为贵族们对不善良和不讲诚信的人具有惩罚权,这就在一定基础上具备了给予这两种人善良和信任的条件,这也是希望贵族们要宽宏大量、容纳百川,这样就更加对百姓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了。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希望这些贵族们均成为有道之人,在治理天下时收敛起自己内心的私欲,不去过分追求名利,通过以自己为榜样而使百姓的内心趋于淳朴,百姓也就不必为了争得更多的利益而内心出现不善良和不诚信。对于耳目中看到高档东西内心充满了欲望的人,希望也得到这些东西的人,贵族们要引导他们,不要让他们的这种私欲不断扩张,让他们懂得这世间最重要的是在吃饱的前提下遵守道的思想,让他们的内心淳朴起来、不断克制欲望,使他们的内心如孩童般纯真。

作为行道之人,应该是没有私心的,对善良和不善良的人、诚信与不诚信的人一律同样对待。如果人人达到有道之人的程度,那么天下就充满了爱,甚至不需要律法来严酷对待人。这是一种美好状态,正如二十七章说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不断传导“道”的思想来救人、爱物,使百姓通过学习、理解逐步自化,达到绝弃百姓的耳目私欲的目的,使他们返璞归真,内心淳朴如同婴儿,这样人心就达到了真正的善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