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十章解读 [复制链接]

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身,心合一,佛教的说法,就是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

无有过去,无有未来,在每一个当下,身心的状态感觉念头都清楚地觉知到,这就是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

现实生活里,执着欲望,在念头里打转,经常是自己当下在想啥做啥身体啥感觉都不清楚,就迷迷糊糊地度过了。

所谓的人生如梦幻泡影,真实的含义就是没能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皆是杂气,执于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也生杂气,婴儿无知无欲,七情不生,六欲不执,故其气专而柔。

人心本道心,能映照天地万物,人若有私则有欲,有欲则不能完全客观映照天地万物。犹如有波纹之水面,此波纹即为瑕疵,人心的瑕疵,即私欲。完全剔除私欲,人心复归道心。

道,源源不断地生出有,无,养育天地万物,任天地万物自主自化,而道却隐而不现,这个就是无为。圣人效法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关系以治国,自然也选择无为。

天门就是感官系统,也就是六欲。雌,为静,为不动。天门开阖为雌,就是不去纠结感官所得,不执于外境,任凭其自然流过。自心不动,自然无私无欲。

知,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

无知,就是不去判别事物念头,仅仅是观察它们的状态,生灭而已。

这六句,一方面在讲道对天地万物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讲人怎么效法大道的修行。

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旁作,吾以观复。意思差不多,虚己,无我,仅仅是静观外物变化而已,不判断,不执取,更不去干涉。

玄德,前面讲过,玄,特指有和无,当然道也是玄。

道及其生出的有与无,和天地万物的关系,不就是这些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么。

这个很直观,只要知道无指的是空间,有指的是最小的基本粒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这个至柔,很多人认为是水,这样理解是错的,空气不就比水更柔弱嘛。这个至柔,指的是道,天地万物皆源于道,其中都有道,所以,道才能在天地万物里驰骋,而水,能在石头里驰骋么?

道德经的主张其实很简单,主要的一条,就是让我们认识道与天地万物的作用关系,了解道的那些特性,即道德。然后效法道,遵从道德,把我们自己当作道那样生存。

为什么老子可以这样主张呢?

因为我们人的本心,其实就是道心。

我们和道,本就是一体无二的,这个就是本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