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读后道经前37章之大白话 [复制链接]

1#
刘*连医生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道德经》所含思想玄之又玄,据说世人读之,皆有所得,哲学家洞悉天道,*事家参透兵机,*治家安邦定国,淡泊者养生延年,大志者建功垂名……

道德经一共分为上篇:道经(37篇,核心是将道是什么,道是客观规律)、下篇:德经(44篇,核心将德,德是观察万物本源,合乎道的行为有德,反之则失德);

第一章

可以用言语,文字表达的道理或者概念都不是恒常的大道。虚无和实有,来源相同名称不同,但都是玄秘的现象,是产生宇宙一切的奥秘。

第二章

天下人知道怎样算美,所以有了丑。善与恶也是如此。所以实虚相互滋生,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圣人所以用无为的观点对待,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化,听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但不自居功劳,正由于不居功,功绩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使得人民不争夺名利;不重视珍宝,人民不为盗贼;不展示诱发贪欲的东西,人民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第四章

道是虚无的,人们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是它并非一无所有,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因素。创造宇宙万物的是道,而不是天地。调和光芒,混同尘垢。天帝之前就存在了的。

第五章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内部空虚,但是用不匮乏。一个人说话太多,往往使得自己走投无路,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境,将话放在心里。

第六章

大道空虚开阔又千变万化,永远不会消亡。这是缔造生命的神秘母体。作用无穷无尽。

第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他们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持续的生存下去。

第八章上善若水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停留在任何地方,包括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境界接近道。

第九章名遂身退

一个人若富贵且骄慢,那是自取其祸。功成了,名就了,就应急流勇退,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大道。

第十章生而不有

精神与形体能够不离开吗?生产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也不自逞能耐,成为万物之长而不对其加以主宰,这就是奥妙深邃的德

第十一章无为之用

车轴、器具、房屋,有中有无,有给人便利,无发挥效用。有无相互依存。就像0,也是有价值的。就像白色,也是有颜色的。

第十二章

色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应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宠辱都像受到惊吓。对于把自己身体看的比天下还重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对于吝惜自己身体超过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第十四章

看不见的叫夷,听不见的叫希,摸不着的叫做微。这三者无法刨根问底,原本就浑然为一。迎接它,追随它,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最早的本始,这就叫做大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善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

第十六章

世间万物蓬勃生长,从变化发展中观察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各自回归本源。回归本源叫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永恒规律,了解这种永恒规律叫做明智。

第十七章

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差一点人民亲近、赞誉,再者人民畏惧,最后人民侮辱他。一个人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

第十八章

大道被废弃,才有仁义。智巧聪明出现后,才有诈伪。家人失和,才有孝慈。国家*治混乱,才有忠臣。

第十九章

圣智、仁义、巧利三方面都是文饰,不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应当使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摈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与忧患。

第二十章

顺从与违逆,相差多远?善良与丑恶,差别又有多大?大家都害怕的事物,我也不可不心存畏惧。众人与我不同。俗人都光辉自炫,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浑浑噩噩。回到母亲的怀抱,得到道。

第二十一章

大道的形态,由道决定。有某种形象,有精微之气。纯真可靠。可以用来审视万物的初始。我是如何了解万源之始的情况呢?靠的是大道。

第二十二章曲则为全

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展,低洼之地可以盈满,破旧器物将更新,目标少点收获更多,追求多了反而迷惑。所以坚持有道,作为天下万物的法式。

第二十三章

少说话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就像狂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天地不会让它这样。与大道融为一体的人,大道会帮助他成功。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想要站高,反而站不稳;跳跃式前行,反而走不远。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难以成为领袖人物。有道之人绝不会这么做。

第二十五章

有种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学习地的厚实涵养,地学习天的高明宽广,天学习道的本源创生,道则纯任自然,顺规律行事。

第二十六章

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长于言谈的没有瑕疵,善于计算的不会借助筹码,善于关门的,别人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就没有无用之物。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便是聪明人,也会变得糊涂。

第二十八章

真扑的状态,分散成具体的物,圣人依循这一原则,就能领袖群伦。因此,大手笔的制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损害原材料的。

第二十九章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用强制的办法是不会成功的。天下是神圣之物,不可强行改变它。要除去走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第三十章

事情过于强大就要走向衰朽,达到目的别自负,这就叫做违背大道,违背大道就会过早的灭亡。

第三十一章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心怀大道的人不接纳它。

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无名,是处于真扑的状态。懂得适可而以,就可以避免危险。大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好比川谷流入江海。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三十四章

大道普遍存在,左右上下无所不到。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守住大道之象,天下都来归附。看它看不见,听他听不到,运用它却永无穷尽。

第三十六章

想要让它收敛,不妨暂且让他张扬;想要削弱它,暂且使其增强;这叫做微妙、明通的道理。柔弱的胜过刚强的。鱼要生存就不可以离开池渊,国家的有利武器也不可以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大道永远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若能遵循大道,万物将会自我化育。万物没有欲念而又清净淡泊,那天下就会自己安定下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