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讲解 [复制链接]

1#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解析:

第一段,首先教人学会委曲求全,这里的委屈并不是没有底线地去认同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暂时保留下来,不去对于存在不同观点、或在强势者面前去争个长短出来。让自己在对立的势力面前不受到伤害,为了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充分发挥。

学会自己如同水流一样进入低洼之处,这样容易使自己不断得到补充,然后让自己变得充实、有力起来;如果自己处于相对边缘的情况,要学会如何去更新自己,就像一个旧了的物件要得到更新一样,使自己逐步转换为崭新的状态。这与第十五章的“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一个道理。

不追求物质的得到、不过分彰显的名声,这样就会得到多的收获,当然主要指的是在“道”的思想方面的收获,老子一直不主张为道者对物质的攫取。而对于得到过多的名利者,则会被现状所迷惑,使自己不能进入到“道”的领域。同样要求人们做到淡泊宁静,这与第二十章的“我独泊兮,其未兆”具有相同的道理。

第二段,对于有“道”的人则坚守大道以成为天下的模范,成为众人追随和学习的榜样,具体的做法如下:

不自我张扬,显得处处明理、低调,主要是因为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需要过于积极的发挥自己的观点以标榜自己,同二十章的“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是一个道理。

不自以为是,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仔细观察、沉着冷静思考,以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这样做反而能使自己对是非看的明白。

不处处炫耀自己,而是淡泊名利,不怕自己做事情了别人看不到,因为自己做了,将做的事情放到自己心里,其他人迟早也会认识到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没有必要炫耀自己做了多好、我多么了不起。

骄傲是自满的缘故,戒骄戒躁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式,努力做好这一方面,才能不受到来自于四周的压力,也不会给别人予以口实,这样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才能长久。否则在各方势力的打压下很难将所做的事情长期持续下去。

这段主要讲的是低调做人,但在现在积极表现自己的年代要做好这些是很难的。作为圣人的教导,需要认真学习,力争做到,这样成为自己的存身之道,才能在这个环境中逐渐得到认同,逐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段,因为没有处处去与别人争论、也不与别人竞争,不为名利而计较,保持平和、沉静的心态,自己坚守内心的“道”、按照“道”的规律来做,不给别人留下把柄,就不会出现别人与他竞争的问题,也就减少了在这个环境中的冲突。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确实不是一句虚言。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狡诈泛滥的时代,看看我们又达到了以上观点的几成?很多人连真实地表现自己都达不到,自吹自擂,虚假宣传在我们身边出现的确实不少。在今天为了宣扬自己,网络文化的利用达到了极致,成为了可以展现自己的最好土壤。处处可以看到说自己做的多么正确、自己多么的有功劳。这种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怀疑,这种自夸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所列举的功绩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并没有在大众的心里产生真正的认可。

所以,好的效果不是自夸得到的、给人的好形象不是通过自以为是的炫耀彰显的。需要的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良好修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