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十四章完整版最新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147101.html
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十四章主要阐述了道的存在、玄妙和法则。与以往的道德经解析有天壤之别,让人对道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欣赏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十四章:《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原文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十四章最新断句和解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一句: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注解:视,这里指去观察,生活常见词“视而不见”就是来源于道德经,意思是用眼睛去看,却看不到它的存在。名,这里指物体的可见形状。夷,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无色无形不可捉摸叫“夷”。听,这里是通过打听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意思。希,这里是稀少、罕见的意思。搏,这里是捕捉的意思。微,隐蔽、隐匿的意思。致,这里是达到、实现的意思。诘,这里是查究的意思。混,这里是搀杂在一起的意思。为,这里表示原因、目的的意思。一,这里是最初的意思,表示太极。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用眼睛去看它,它就在那里,却怎么也看不见,只能说它无色无形不可捉摸。去问很多人,想听听大家知道么,却都没有听说过,只能说它太罕见了,太不容易看到了。去努力的寻找它,验证它,却怎么也证明不了它的存在,只能说隐匿的太深了,太精深奥妙了。要查究它的存在,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实现。因此,需要把这三种方法都结合起来,查找万物最初发生的原因。第二句: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注解:徼,中国古代以水流断面积计算流量时采用的单位,这里暗语有原则,有度量。昧,这里指糊涂,头脑不清的意思。第一个绳,《山海经》中称金沙江为绳水,这里应该指的是金沙江。第二个绳,应该是指本义“可以无限接续延长的索带”。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把握道的人,处在最高处仍然能够把握原则,处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也不糊涂。能够证道的人,明白万物就像金沙江的水一样,它的发源地不知道(不知从何处来),其中的江水经过无限接续后又化为非金沙江水(也不知归于何处),其实万物,都是因缘际会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三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注解:第一个状,是形状。第二个状,是陈述。物,这里是内容,实质的意思。恍,表示忽然醒悟或好像、仿佛。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在有中说无,用物的形状变化陈述道的玄妙存在。道,是万物的实质。有中的无,单纯说很让人迷惑,如果能遇到它就会忽然让人清醒、彻悟。第四句: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注解:随,不能脱离。道德经里面的解析,很多都要从后往前去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每时每刻都在随着它运转而不能脱离,能看到它,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依据真挚纯朴的道去观物处人处事,就能看到万物的发展趋势,不再偏离正道。第五句: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解:御,能够驾驭一切。是,这里是任何的意思。古,这里指天。始,这里是根本,本源的意思。纪,法则,准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这种物质的力量太大了,它能够驾驭一切。如果能拥有它,就能够晓得天的本源的任何玄机了。这里说的是道的法则、准则。本章主要讲述道的玄妙法则、准则。跟以往的道德经解析有很大的不同,让人对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