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老子所说的恒有三宝对我们有 [复制链接]

1#

在《道德经》中,可以学到老子的很多智慧,如“道法自然”,如“上善若水”,如“无为而无不为”等。

在《道德经》之德经部分,老子又讲到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言简意赅地提及,他有三件宝贝。

老子讲“恒有”,可见他是长期执守此三件宝贝,说明对它的珍爱与重视。究竟哪三件宝贝?又对我们普通人有何启示?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柔慈,贵柔守弱,是老子著名的观点,在老子看来,弱能胜强。水至柔而能行千里,摧枯拉朽,无所不能,石为最坚硬者,水“久久为功”,而能穿石。

俭,与“奢”相对,节省,不浪费。俭还有欠缺之意,有约束,不放纵之意。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前,有退避之意。

结合老子总体思想,这“我恒有三宝”,对我们的启发,可以有这几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柔慈胜刚。

老子的思维充满辩证,他总能看到这个互相对立的元素,互相转化。

“慈故能勇”,便是老子在说明他的第一件宝贝之后,说出的观点,由此,我们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1)对别人友好,是一种方式,也是内心的需要

与人友善,他人自然对你有好感,合作自然通畅,麻烦会少很多,不会招致敌意。与人友善,事情就不会复杂,过程就会简洁,你自身也会觉知到这种自然顺畅的推进感,而不用费尽心机,各自算计。

因为这种简单真诚的方式,彼此省去了很多麻烦,心力得以保持,不会徒耗伤神,增加额外的成本。

2)慈,而后达到的状态却是“勇”,这是一种客观的结果

因为有“慈”,当你需要使用“勇武”之时,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辩证思维,保持慈、弱、柔的状态,无形之中有“勇武”之力,所谓“不怒自威”,有些许相同之处。

二、俭以养德,对己俭约,对人大方

1)俭,“若有所缺”的智慧

保持“俭”的状态,能时刻提醒自己,执守“若有所缺”,是一种智慧,自我约束,保持自我控制,既有内心、欲望的控制,也包括物质控制。所谓“守缺”,“守拙”,皆有此种思维和智慧。

2)“俭”与“大方”的辩证关系

同样,俭约的另一面是大方,因为持守俭约,而在需要大方之时,才能做到大方,虽是持守俭约,但于需要大方之时,与人交往之时,要以大方相待。

三、不敢为天下先:谦避退让的智慧

1)退让,方得保全

历史上不乏知进不知退而致败的例子,凡事处处为先,未必是好事,居功自侍,更无益处。

不为人先,别人不会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