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解读第27章鹤腿与鸭腿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 http://www.ykhongye.com/m/
道德经27章——鹤腿与鸭腿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本来是没有分章节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对《道德经》的解读的难点在于你要明白老子的写作意图,而不仅仅是字句的意思。

因此,前后章节意图的连贯性才是了解读懂《道德经》的关键。

在25章之前,老子主要传递的是宇宙奥义,以及入道的心法;即便有一些对普通人的指引,也是由相关主题引发。这些为后世道家修行不走普渡路线,而采用“师父选徒弟”的传承方法,奠定了基础。道家一般会选择根性较好、悟性较高的人,作为传承者,正是因为对“宇宙奥义”需要比较深的领悟能力。

从26章老子开始读普通人讲解《道德经》的应用,26章讲了“重与静”是落地生根方法。但普通人根器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好些(善人),有的人差些(不善人)。如何对待这样不同的人呢?这就是本章讨论的内容。

清晰了本章的主题,文字就不难解了!老子先举了五个例子: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语病。善于术数,不需要筹策,就可以算好。完美的封闭,没有开关,却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是不用绳子约束的,却让人没有办法解开。

据说猫科动物的后脚脚印会完全踩到前脚脚印上面,算是善行无辙迹的一种吧,传说雪地中行走的狐狸会用尾巴把自己的脚印擦掉,这也算是踏雪无痕了。山羊登山岩如履平地,也是不留痕迹。

善于言辞的纵横家,胜过百万雄兵,更不会有语病了。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就可以算得明明白白,比如袖里吞金的方法。

完美的封闭是没有开关的,只能强硬的打开,比如鸡蛋,浑然天成,*工球也是封闭的。

善于打结,不用绳子,也就没法解开了,世间的各种因缘际会,心结,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都很难解开。

老子用这五个例子说明了由浅入深两个道理:

浅道理:人各有所长。

深道理:真正擅长的人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术上,而会潜心于根源与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无形、无象,润物无声!

举我们自己调整企业的例子,说说这里的

学习体会: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

曾经有一次我们辅导一家企业目标计划会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那家企业的老板分享时,讲了一句那人寻味的话,他说:我一直留意老师帮我们梳理有什么不同,我竟然看不出老师在哪里着力。这就是不留痕迹。儿子也曾与妈妈分享过:爸爸辅导我数学题,会让我感觉到所有的题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合适的时间问合适的问题!

问题可以启迪思考,思考的本质是自问自答的过程。提问就参与了对方的思考,在别人的大脑里工作,当然不留痕迹!

善于言辞的人没有瑕疵。

在企业中最善于言辞的岗位应该是销售人员。但是实际工作中,这也是最容易与客户产生对抗与博弈的岗位。如何做到无瑕谪?只有完全与客户站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

举了例子:客户在购买决策时,经常会说我再考虑一下。

不善言者就会讲:这还需要考虑吗?或者说我们今天有什么优惠等等,其实都是站在了博弈的角度。

如何与客户站在一起呢?就是问:您现在有问题需要考虑,非常正常。您能不能把最大的顾虑告诉我们,我用我的经验帮您分析一下,您放心我不会让您购买一项对您没有价值的服务,帮助您解决问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时,他就与客户站在了同一角度。

我们在训练顾问时,经常会告诉顾问一句话:仁者无敌!这句话不是说仁者可以天下无敌,战胜所有人!而是指仁者心中是没有敌人的。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工具。

我们公司有点类似于滴滴,我们与顾问的关系,是平台与司机的关系。一个辅佐项目下来,我们把大部分的钱分给顾问小组,而平台只会留10%的利润!税务问题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问题!过去我们会想很多合理避税的手段,算计来算计去,给自己的财务管理增添了很大的麻烦。其实得不偿失!最好的方法就会回归这一问题的本质,灵活用工。并依法缴税!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区别!

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机关而无法打开。

我们有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经营辅导系统,很多同行会来偷艺!我们的顾问往往很介意这些事。

对此,我全然敞开!倒不是因为境界多高,因为我明白我挡不住这件事。既然挡不住,就去成全他。这是一种顶层思维!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没有护城河。我们知道他学到我系统的全部也无法做出和我一样做出结果。

原因很简单,我们做出结果是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落地的系统策略、会议管控方式、顾问辅佐、企业自身团队养成、参谋本部的定期策略调整缺一不可!

善结,没有绑起来却不可解。

双方合作签订协议和契约是必要的。同时,违背契约的事也时有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善结者。

在辅导一家物流企业时,我们曾经遇到一个问题,他们在中国有近百家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机构都会接订单,而每个订单都需要各地的配合。如一个佛山龙江的订单,送往辽宁锦州市沟帮子县羊圈子屯,中间环节要6-7个。

钱怎么分呢?能不能把钱分清楚?

理论上能。但每天要对上百家公司接到的上万订单进行分润,不仅工作量极大,更极易出错!而出错后的纠正成本极大。

管理是一种罪恶,无为而治才是高明的管理思想;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提出不进行分润。把大部分的利润留给接单公司,小部分建立奖金池。年底在所有分公司依一定标准二次分配。

有人占便宜吗?有!订单接得多的;有人吃亏吗?有!订单接得少的。这不正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向吗?这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善结者的案例吧。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所以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从不抛弃的人。常挽救事物,所以从不抛弃的事物。这叫作内在的明。

既然人各有所长,高明的领导者就要发现人的长处,让善长的人成为不善长的人的老师,就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然,无弃人、无弃物。

这里隐含一项对领导者的能力要求:就是必须明白上面所讲的深道理!因为,真正善长的人是没有痕迹的,表面上是看不到的。所以要求领导者自身必须具备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认识人才的能力,这就是袭明——内在的明。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民间传说,有两个相识的读书人同时中了进士,不久又被分到了相邻的两个县为官。两县之间隔着一条大河,一年入春以后,天气十分反常,一个县令就想春天天气如此反常,夏季没准会发生洪涝灾害。于是早早地就发动住在河边的人们加固河堤,疏通水道。而另外一边的县令却什么也不做,同僚劝他早做准备,都被拒绝了。

到了夏天,果然暴雨骤至,河水猛涨,一侧因为早有了准备,百姓都没什么忧患,悠闲地待在家中。而另外一侧却堤坝出现很多险情,为了防止洪水,人们不得不冒着大雨进行抢险,县令也亲自踩着泥水加入了救灾队伍。洪水过后,上官前来视察,听说了县令带领民众冒雨抢险的事,对其大加褒赏,而早做准备的那个县令却因为什么也没做,得到处罚。

人们通过这两个县令的遭遇,来谈论为官之道,在让人莞尔之余,也不禁陷入沉思。明明是早做准备的县令更加具有先见之明,更加应该值得称道。可大部分人却将“爱民”的头衔挂在了临时抱佛脚的人头上,可见“袭明”之难!

历史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霍光辅佐汉昭帝,废昌邑王,迎立汉宣帝,有大功于朝廷,权倾朝野,受封为博陆侯。他的家族十分显赫,于是便有很多骄泰不法、肆意妄为的家人、家奴。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过度奢侈,曾经多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不要过分放纵霍家,对于他们奢侈成性的生活应该及时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后患,但屡次进谏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霍光死后,霍氏家族愈加嚣张,果然不久就有人告发他们阴谋叛乱,汉宣帝下令镇压,将霍氏夷灭。这件事结束以后,宣帝对举报、镇压的相关人员都给予了奖赏,而茂陵徐生却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因此,有人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p>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宣帝听完了这个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就赏赐给茂陵徐生绢帛十匹,并任命他为郎官。

“袭明”一词在此还要做个引申的精解。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有点类似于儒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或佛家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思想。道创生万有,同时也蕴含在万有之中,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怎么才能做到把蕴含在每个人、每个事物之中的“道”,挖掘出来呢?

答案就是袭明!就是承袭他本来的明!

每个人都有内明心,如同一面镜子,只是这面镜子沾满了灰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擦亮他本具的镜子。这就和佛家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是一个道理。能够承袭他本来的明,自然就能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作为教育者,启发是教育的本质,在于袭明,就是启迪原有的智慧。

庄子里面有一则寓言:

战国时期,有一个多事之人。一天,他在郊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鸭与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

野鸭因为腿短,只能在浅滩捕鱼;而白鹤腿长,可以毫无障碍地走入河水深处。

眼看着野鸭只能吃到白鹤一半的鱼,他在旁边看着很是着急。

他转来转去,忽然灵光一现:

要是把白鹤的长腿截一段,装在野鸭的腿上,野鸭和白鹤就一样高了,就可以一起到河流深处去捕鱼吃了。

他说干就干,真的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结果,截断腿的白鹤颤颤巍巍,再也站不起来了。续长腿的野鸭,跟白鹤一样摇摇摆摆,路都不会走了,更别提捕到更多鱼啦。

这个多事之人不知道的是:

野鸭的腿虽然短,但灵活机敏,短腿是它的自然状态,是它能够生存的基本保障。人为地接续一段,破坏了它能够适应环境的最佳状态,让它不能生存。

白鹤的腿虽然很长,长有长的用处,无故截去一段,它就成了残疾白鹤,生活会变得非常艰难。

按照道法自然救人救物,并不困难,不过是因袭它本来的样子,不会离开人与万物的本明。鹤腿长就让它腿长,野鸭腿短就让它腿短。袭明,是跟随大道。借人的本明来救人,借万物的本明来救物。这就是袭明的道理。

鹤腿与鸭腿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与不善人,不能解读为好与坏,善与恶,承袭上面的语境,解读为善于做上面事的人与不善于做的人更为合适。

在这件事上,我是善人;在另一件事上可能是不善人;不善人可以通过学习变为善人;善人也可能因为情境的变化、经验的失效,变成不善人。

他们教学相长、互为师长与资财,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这就是关键所在。否则,就是小聪明大迷糊了!

老子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前文说过,道家对根器要求较高,所以大部分善人都是根器高一些的人,在悟道的历程中,他们会有一些天生的优越感,会让他们瞧不起“普通的世人”(哈利波特电影中称之为:麻瓜)。老子是提醒这些“善人”更多地生出“慈悲”之心,与人为善,接受人类的认知状态。否则,即便智慧增长,也是大迷。无法完成修行的功课!

最后“要妙”一词,暗含宇宙奥义。

没有慈悲的智慧容易进入魔道!

老子用这一章教导普通人怎样应用道?每个人各有所长,真正的善人高手并流于表面,而是对本质有深刻的领悟。所以,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项,让善人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做善人的资财。这样就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当然需要领导者本身具备内明心,能够认识人与物的本质,并承袭每个人与每个事物本自具足的道根,挖掘各自的善长。另外,善人尤其需要注意:接受不善人目前的认知状态,用慈悲心承载智慧,否则就容易导致偏差,这就是悟道的无形的关键!

现在总结一下老子送给人类的礼物:

一、宇宙奥义(接前文)

38、没有慈悲的智慧容易导致修行的偏差。

二、践行思想(接前文)

32、善者是不流于表面,在本质上用功的人。

33、善人要尊重和接受不善人目前的认知状态,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三、领导者法则(接前文)

17、领导者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8、这就要求领导者本身具有从本质认识人与事的内明心。

19、领导者救人、救物的关键是承袭各自本自具足的明。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讨论。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