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讲解 [复制链接]

1#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离不开辎重一样。

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却以轻率躁动的方式治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解析:

本章讲的修身主要面向的是统治者,希望统治者沉稳、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才能治理好国家。作为普通人,仍然可以学习其中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做人做事。

第一段,稳重与轻率是比较才有的,长期稳重的做法与轻率的做法比较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轻率,有了稳重才会出现轻率、轻率的人是达不到稳重的,所以稳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和躁动同样是一个对比,人在躁动不安的时候就要沉静下来,用冷静的思考来压制躁动的心理,这样躁动就得到了控制,所以说静为躁君。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说明做君子的终日行事仍然要保持稳重、沉静,做事始终要保持谨慎,对这方面的重视就像日常需要的东西随时要带在身边一样,始终保持着沉着、谨慎的心理。

这方面的修身要求在前边也多次出现,谨慎、稳重、沉静是行道者的修身要求。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这方面同样应该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做好事情。轻率、躁动是一种很差的心理状态,行事也会产生比较差的效果,没有一个不静下心来思考的人可以做好一个管理者或做好一件事。对于君子的要求更应该达到这种状态,这样才能作出符合“道”家思想的事情,才能够传播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理,对治理国家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二段,君子即使有了很奢华的享受,也会很淡然。不会认为自己已经高人一等、放不下架子来,能够对奢华的生活淡然处之从来不沉浸在奢华的生活中自我夸耀、对华美居所、观览之乐能够超然物外、泰然处之。这是老子对诸侯王提出的要求,作为统治者国家的诸侯王,行动前呼后拥、成排的车队跟随、招摇过市,干扰百姓的生活,为什么以这种轻率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呢?为什么在百姓面前要不断宣扬呢?我们看电视剧时出现的镜头为,诸侯出行首先前边有“肃静、回避”的招牌、后面是大队的车马护卫,清水洒道、锣鼓喧天、百姓不能出门,这在老子的看法中是一种轻率的行为,当然这样做只是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为了一时的快乐、表现为轻视百姓,是不能管理好一个国家的。

对物欲横流、不断追求名利、想着奢华生活、物质的要求没有底线的诸侯和士人们,比的是谁的玉器多、金银多、绸缎多、高头大马多、房屋宽敞、出行是驷马驾车、护卫跟随,这与谦下的道家思想是相违背的。这与老子前面提到的“致虚极、守静笃”、“不自见”、“不自矜”、“不自伐”是相反的。所以老子希望诸侯、士人们不要把对物质的追求看的太高,不要用轻率的“你看我多有本事”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国家。

第三段,是李老先生提出上述做法的原因。因为作为诸侯王,如果轻率就会心理上轻视一切,将会在内心失去管理国家的良好思想,不能制定稳定百姓生活的*令,甚至出现飘飘然、自以为是的轻浮做法。如果诸侯王在行动上浮躁,不能沉着思考、谨慎对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做法,将是失去心灵的主宰,出现凭自己爱好、兴趣来行事,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失去了内心的主宰。没有良好心灵的一个人如何管理好一个国家呢?

如西周的周幽王,在统治中废后立妾,让褒姒成为皇后;废长立幼,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种轻率的做法,遭到了一些诸侯国的进攻,使西周的国力下降、对各诸侯王的统治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传说中的烽火戏诸侯更是出现了一时的*权不稳,这样当犬戎进攻到当时的京城(当时称为镐京)时,点燃烽火求救,诸侯们不再信任他,没有诸侯来救他,结果兵败被犬戎杀死于镐京,导致了西周的灭亡,接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幽王的轻率和躁动不仅失去的是个人内心的根本和主宰,而是因为失去内心的根本和主宰后进一步失去了西周的根本和主宰。

老子提出治理国家的诸侯王要以天下为重,不能把治理天下视为儿戏一般,否则轻则误身、重则乱国,或造成严重的后果,从内心要抛弃轻率和浮躁。圣人之言,值得学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