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难道是要我们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怎样造成的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11291.html

大家好,我是百家号谈漫,在这个美好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谈文化,漫游古今,感受思想的碰撞!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道德经》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乍一看,我们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好像在里面用到了排比句。没错,老子告诉人们要摒弃聪明智巧,这样百姓就可以获得百倍的福利;要挣脱仁义的束缚,这样百姓就可以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要杜绝狡诈与私利,这样那些偷鸡摸狗的盗贼也就不复存在了。老子所说的“圣智”、“仁义”和“巧利”可能与我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而是用来作为装饰的徒有其表的东西,是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的。因此,老子认为应当让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具体的做法就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减少杂念和欲望,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此来免除忧患。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后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王弼他是这样理解的:

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

小漫这里个人感觉,王弼对老子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批判性,认为圣智”、“仁义”和“巧利”明明均属“善”类,如果要百姓就这样都“绝”了,那岂不是成了愚民*策的始作俑者,相当于毁灭了一切文化,自然而然就不要学习了么?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到,后来居于帝王阶层的明朝开国皇帝与其在思想上就大有不同,朱元璋是这样说的:

老子戒人,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以此三绝示后人,使朝无争位,即君臣安矣。再有所属,令人务尚俭而淳实,少私寡欲。

很显然,居于高位的朱元璋在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个角度来进行的,因此他认为老子教导人们“绝学无忧”,是要百姓抛弃“圣智”、“仁义”和“巧利”之学,免受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关于这个帝王般的解释,或许还是有很多百姓不怎么信服,于是相关学者提出了针对“学”的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河上公的看法:

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之文。弃智慧,反无为。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信。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绝学不真,不合道义,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作为历史上真正的隐士,河上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还是颇为深入的。他认为“绝”应该指的是一种“绝招”,映射至深至上、独一无二的学问,只有具备非同凡响的独到学问,才能达到一种无私无欲的自由境界。

老子之前也说过,“智慧出,有大伪”,正因如此才极力主张摒弃这样的聪明智巧。他认为以“圣智”、“仁义”和“巧利”来治国,最终可能会成为扰民的“有为”之*,而抛弃这种行为,百姓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老子一直以来都是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他反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化,认为那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并且敢于向其宣战。

在老子看来,这种“下德”的圣人建立起的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产生虚伪的文化腐蚀了淳朴的人民,激发了他们对于物的欲望,这种文化与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相互矛盾的,与他主张的“道法自然”也是针锋相对的。既然这种文化对人民毫无益处,那么人们就应该抛弃它,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对老子的话加以理解的话,那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复人的自然本性等观点,就都是很有意义的。

放到当代社会来看,我们仍可以不断举一反三。那些自以为学问很多的人总喜欢钻牛角尖,到头来却是误人误己。而那些淳朴善良的百姓,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干起活来却十分卖力,而且还毫无怨言从不抱怨,他们过着吃饱喝足、其乐融融的平常心生活。试想,你愿意成为哪种人?

这里是谈漫,坚持每天为您分享独特的见解是我的荣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