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到中年,不可不读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很多书,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是读不懂的,或者说看到的只是一些浅表的东西,当我们,有一定阅历以后回头来看,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道德经就是这样,年少时拿来读,总觉得晦涩难懂兴趣不大,等年纪长的时候才觉得原来老子告诉了我们那么好的道理。

《道德经》写了老子对天地宇宙的思考,探讨了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本书很好的印证了大象无形这个词。

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简单,比如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无法看到周围存在的风险,一个充满愤怒的人,无法看到别人对他的善意和真心。

一个悲观沮丧的人无法看到坎坷艰难的前方,依然拥有着希望,说到底当我们用高强起自己的思维边界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的,当我们想得到的越多,思考得越多的时候,却发现内心反而变得凌乱,越慌张,越本质的东西越容易被我们忽视,很多时候我们到了,保持朴素的精神状态,才有助于我们更有力量。

有人说这便是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发现才能体会。

人到中年阅读道德经有三点感悟和您分享。

首先,不自以为是,学会自知和自爱,《道德经》中讲“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圣人之所以没有问题,是因为他们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来对待,所以他们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很难有人能够做得到,其实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太自负,不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人失败了,总是说哎呀这个事情都怨谁谁谁,这样的人首先不得人心,遇到问题就推诿,其次不能够进步,因为他连自己的缺点失误都看不到。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这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想要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始,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是很重要的,自己不懂就不要装懂,自己无法掌控的,就不要强行干涉。

读《道德经》让我们知道了善于反躬自省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能从不同的意见中吸收有用的内容才能快速进步,《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勇敢而胆大妄为的人会遭到伤害,勇敢而不逞强的人就能保全自己。

谨慎的人不自以为是,做事的时候就会多一份思考,而那些太冲动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牛的。

老子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真正勇敢的人是敢作为,同时也有所不为,而不是肆意妄为,胆大包天,一个人只有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并且不会自以为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句话也包含着物极必反的思想,就是很多事情也和勇敢一样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转向另一个反面,比如一个人自信是好事,但是太过于自信就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在生活中别太自以为是,也不用妄自菲薄。

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知自爱,谦虚又勇敢才是做人之道,其次人到中年不自吹自夸,自吹自擂自夸沧桑是一种过来人常常会做的事。

人到中年或多或少积攒了一些物质、知识或者阅历等方面的资本,这时候有的人选择谦逊低调,有的人选择夸夸其谈指点江山,就好比有人经常对年轻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有的人抱着老司机的态度,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这些都大可不必,要知道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并不一定对别人适合,其实经验和阅历固然重要,但是也会贬值,它会让人变得保守。

我们看世界就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所观察的一切全面而又正确,却忘却了看世界的盲点,正是站在中心的自己,真正的阅历丰富后的沉淀,是悸动后的稳重,是历练后的坚强,端庄厚重,稳如泰山。

第三,平和一些不必锋芒毕露,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就是讲一个人做事不要太锋芒毕露太极端,如果做事太极端那么这件事情未必能做好。

这是老子给我们的智慧启迪,就比如兵器在用的时候磨尖锐了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天天磨、时时磨让它尖上加尖,那么只要稍微一触碰尖锐的部分就折损了,那肯定是不可能长久的。

老子告诫我们凡事不要做得太圆满、太极致,做人也是一样,不必锋芒毕露,而是要懂得平和一些,而是要懂得平和一些,懂得养精蓄锐,高人之所以高,不在于锐利,而在于圆融,隐藏比显示更有力量,人生某一方面做好就可以。

其实人生是一场平衡,个人与团体、工作和家庭、梦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积极进取还是知足常乐等等,无不需要我们去取舍,如果能获得一种平衡,那才是更高的人生境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