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怀瑾老师爱人如爱己,有力即相助 [复制链接]

1#

现代的生活快节奏,我们不得不处于高速运行的漩涡中,每天匆匆忙忙,超负荷运转,充满焦虑。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也在不断倒逼着我们对于人生重新去进行一番深刻思考。

身处纷繁的世间,我们要如何学会爱护自己,找到心灵的自由之路?如何学会关怀他人,建立“亲亲、仁民、爱物”的品格行止?其实,读懂了南怀瑾先生,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01

“爱人如爱己,有力即相助”

人的生命死生,只在呼吸往来之际,这是释迦文佛所说的至理名言。尤其当地(震)、水、火、风四大种自然劫难来临之时,有绝非人力所可挡可避者。如是劫后重生的人,更知个人与全体生命共存的更为可珍可贵。从此可以真实了解“爱人如爱己,有力即相助”,才是慈悲博爱的真正道理。秉此而重立生命的方针,确信生命同体的真理。然后达成我们文化中先圣先贤所教“亲亲、仁民、爱物”的人品行为标准。是为至要。

二〇〇八(戊子初夏)五月吉日

南怀瑾时年九十一献言

02

中华传统的仁道是“亲亲”“仁民”“爱物”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亲亲”“仁民”“爱物”三个阶段。

美国以前的总统卡特,一上台就大谈人道主义,于是人道主义的口号,在美国盛行起来,西方一些国家也跟着喊。但是做了多少?做了没有?越南难民漂流在海上,外国轮船望望然而去之,虽见而不理不睬。我们台湾的轮船、渔船把他们救回来,一批又一批,安顿在澎湖好好生活。我们如果到了外国,或者遇到外国人,可以告诉他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仁”的文化,早已经是“超人道”的了。

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为本位,是自由主义的个人立场,是人与人之间的;中华传统的仁道是“亲亲”“仁民”“爱物”。现在美国人所号称的人道主义,是以个人立场争取自由,只是“亲亲”之后“仁民”阶段中的一个小节而已。

至于孟子说的“爱物”是什么内容呢?这是说人对于万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也都须要对它们有爱心,这是仁义之仁的“仁道”,不同于现代西方人所说的“人道主义”。(《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

西方文化的爱,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

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有没有得退休呢?这是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

当然,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两个条件。(《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03

圣人之道,永远是救世救人的心愿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道德经》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之道,永远是救世救人的心愿,真正的大圣人,不抛弃任何一个人,对善人要救要度,对坏人也要救要度,这就是圣人之道。

假如说,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人下地狱,那就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也得救,最可怜的人也得救。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再救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中国文化的次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帮助自己亲近的人,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扩大范围,把人都救了,再救万物,而且要做到没有弃物,这是程序问题。

换言之,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达大乘,由个人的自我开始而扩大,而及于“天下为公”。这样的行为,是谓圣人之道,老子为它取个名“是谓袭明”。“袭”是延伸的意思,在无形、无声、无色、不着痕迹的情况中,慢慢将光明延伸出来。

天地万有的本体,永远是光明的,人们把自己光明的道遮住了,变成无明就黑暗了。“袭明”引申人类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迹,这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

来源:东方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