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读道德经的人情商一定不会低曾仕强学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一章,有一句话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无是一个称号,它代表的是天地的开始。有也是一个称号,它代表的是万物之母。

那有和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可见,有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无才是。因为最后所有的东西都是归于无的。

换句话说,有,只是看得见的部分当中的一小块,非常短暂,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归于无。而且更重要的是,“无”随时可以变有,但是有最后还是变无。

千百年来,受此思想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讲“没有”,因为讲了没有,要变成有很容易;而讲了有,要变成没有很难。

这就是无跟有的大智慧。

领悟这种智慧,你的思维方法就会有所转变,就能在平常处理事情时做到游刃有余,成为一个高情商处世的人。

具体如何做呢?下面这3点,供你参考。

01站在没有的立场来有

站在没有的立场来有,才不至于闯祸,至少不麻烦。

中国人往往是这样,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先说没有,不会先说有。

别人问你有意见吗,如果你先说有,他就知道你是不怀好意的,是专门来找茬儿的,要不然他没有说完你就有意见了,你等不及吗?这是我们跟西方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西方人如果有意见,却说没有,那就是**祟祟,别人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正直。中国人相反,再怎么有,也要先说没有。

“你身上有没有带钱?”多半人会回答“有,不是很多”。“那有多少?”“五百。”“借我三百。”你想拒绝都拒绝不了。

那应该怎么应对?“你身上有没有带钱?”“早上出来太匆忙,一毛钱也没有带。”

先保护自己,再看对方到底要干什么。这是不是骗人?这种事情是问的人错,不是回答的人骗人。我们常常是倒果为因,害死自己。

他要跟你借钱,应该先说:“我妈妈要我买东西回去,可是我忘记带钱了,又不能说。我总共只需要三百多,如果方便的话,你能不能借给我,我明天就给你。”这样借,大家会争先恐后地借给他。

我们就是在痛苦当中,才学习到先说没有,因为没有要变有很快。

我觉得你说的合情合理,伸手摸摸口袋:“刚刚没有摸到,现在一摸,原来这个口袋里有钱。”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这里面的道理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02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

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才不会要到去坐牢。

比如当别人送东西的时候,很多人总是经不住诱惑,开口就要了。但是往往要了就会坐牢,要了甩也甩不掉。

可你如果先说不要,就有时间来思虑到底该不该要,这样就不容易因为乱要而犯错。

外国人很简单,你送外国人东西,他会当面拆开,中国人会觉得当面拆开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嫌东西太少了,所有很不方便当着对方面拆开。

“这个红包里只有三百块钱而已,你也敢送?”我们很少这样子的。我们说“不要、不要”是赶快想我该不该要,要了的后遗症是什么,我们是这样想的。

中国人随时随地都在动脑筋,这是好习惯。但是要有时间才能动脑筋,所以我们先说不要,然后才有时间想。

想到最后如果想要,就跑出去跟他讲:“你刚才那个东西不是要送给我的吗?我刚才说不要,现在想想还是要吧,还来得及吗?”

大家好好去想一下,无跟有是妙用无穷的。

『好书推荐』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03站在不知的立场来知

站在不知的立场来知,才不至于无知,叫人笑话。

现在一切都在变,所以你说你知道,也许知道前天的事情,也许知道昨天的事情,人家就笑你很外行。所以中国人先说我不知道,然后听听看。

孔子也是这样,“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是礼的专家,他到太庙,他是专家才对,但是他每样都要问。因为有的礼已经改变了,你不问,还是继续用老的东西,人家一看就会觉得这个人太脱节了,老了,没有用了。你问了才知道,原来还是这样,就放心了。

所以,不见得是不懂才问,为了证明它没有变,你也可以问。

“明天那个会你要参加吗?”这是大家最常碰到的问题。你不可以说要,也不可以说不要。

如果说你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人家问你明天的会要不要参加,你说要,那就有人不希望你去,可以制造某些麻烦,让你无法参加。谁叫你表明态度的?

高明的人会怎么回答?很简单:“明天什么会,我都不知道啊。”

中国人不是虚伪,不是奸诈,只是在传达一个信息:

你想知道我要不要,不要在公开场合问我,在这种场合我不方便说,你私底下问我,我会讲得很清楚。

我们不在乎你说真话还是假话,我们只劝你一辈子要说妥当的话。

同样一句话,讲妥当一点儿,讲漂亮一点儿,其实是为了顾全大局,而不是骗来骗去。

无是分母,有不过是分子。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站在无的立场来有,随时可以控制得很稳当。

有人说,这不是圆滑吗?不是阴险吗?当然不是。一个人正当保护自己不叫圆滑,害别人才叫圆滑。

我们先说没有,再说有,既保护自己,又尊重别人,正是圆通处事的体现。

虽说吃亏就是赚便宜,但是最起码不要让自己老吃亏吧。因为吃亏到最后会对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信心。太相信别人,最后会对信用失去信心,那自己损失最大。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很谨慎,之所以先说没有,之所以明哲保身,目的就是让自己有生之年始终对伦理道德有信心,始终对天理良心有信心。

朝这个方向去想,就对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