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之感悟人生无我无私静观其变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达到虚到极致,则为虚无,虚无是指物质的虚无,即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心灵虚静,回归本性。而虚无也正是道的特性,道因虚无而无穷无尽,若有实质则有穷尽之时,摒弃诱惑才能接近于道,才不会为了争名夺利而忘记了道的本性。要想致虚,先要守静,只有从静中才能更好的去观察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消亡,再生,再发展,再消亡的循环往复的动。犹如花开、花落,度过严冬,万物又复苏,只有从静中能不受影响的去考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观其变”。

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万物生生灭灭,循环不休。对于植物来说,比如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皆因有其根,只要根在,则生命不息。为何植物可以如此?只因以道为法,遵循自然规律而生长。人若想要如此,也要归其根,而方法就是“守静笃”,重点不仅仅是一个静字,更是一个守字,要坚守到极致,而不是断断续续。做到清静无我之境界,就能体会到生命的流动,就能感受到生命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感受到了自然规律则为明智。如果认识不到自然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结果肯定是不好的,会有凶灾。

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了解万事万物的特性,才能对平日想不通做不到之事如“拨开云雾见月明”一般通明,才能理解生命之本源,才能理解人与人,人与万物,万物于万物之间的困惑。想通了一切,则能包容一切,包容了一切已然无我,无我即为大公,当然会公正无私,公正了就不会顾此失彼,而是会思虑周全,不掺杂私欲,才符合自然之道,循道而行,自然恒久,顺势而为自然不会有所阻碍,不会有所伤害。

“致虚极,守静笃”,心境空明,无我之境,合乎天道,拥有广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一切,更能承载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则如何做人做事自会通达。如何做到虚、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遇到问题时,不要心浮气躁,甚至气急败坏,以蛮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每日自省,冷静思考,坚守如一。最常见的就是作为司机的路怒症、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听到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就暴跳如雷、作为教师孩子听不懂讲解就辱骂,体罚,作为家长遇到孩子调皮就打骂等等。这些不虚,不静,就是属于“不知常、妄作凶”。早晚出凶灾。

每日自省,静坐之时,放空心神;少私寡欲,不要想得把世间一切都抓牢,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抓得住的,要懂得放手,过分的执念适得其反,正如水,抓的越紧流的越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亦是如此,过分的控制只会反抗,适度的维系才会长久。如果心不静是把握不好分寸的,正如知常,则知万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