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说道德经27章中国文化奥妙时机对学 [复制链接]

1#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一、顺时而为,还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善行,无辙迹。

善于行道的人,不留痕迹。

▲图片故事:流水

▲图片故事:流水。水行千里无痕,道在其中。

驾驶马车赶路,怎样才不会留下车印子?那必须是天晴路干的时候。以之喻人生行道,不留“辙迹”的方式是顺时而行。如《易经》所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但时机不是天天都有的,当时机未至时,“待机”的日子相当煎熬人。例如孔圣人,身逢乱世,人生有一万个“雨天”。眼看老之将至,时不我待,于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卖力兜售他的“仁道”、“周礼”,虽然没有找到一个大主顾,却留下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榜样。

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时机不对时,闲着也是闲着,做点什么,总比什么不做好。为的不是成功,而是精神不堕落。

其次,“辙迹”不明显的方式是把事情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例如:会读书的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会打仗的人,“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会当官的人,“只莫作怪”,尽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好官;会行善的人,无心而施,只做好人,不做恩人。《毗耶娑问经》总结了三十三种“不净布施”,都是有“辙迹”的善行,只有纯任本心,把好事做干净,才是真布施……

再次,“辙迹”较少的方式是按前人的经验办事。马车顺着前面的车印走,痕迹就少了;做事跟着前人的经验做,失误就少了。这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成事方法,缺点是创新性不足,不能领风气之先、走出自己的新路来。

再次,有“辙迹”也行得通的方式是做大家满意、喜欢的事。对普通人来说,只要事情对自己有利、让自己开心,就举双手赞成,才不管你合不合道。此法的短板是“一碗水端不平”,如果行事不顺从道而迎合他人的喜好,难免发生利益倾斜,让一些人高兴的同时让另一些人愤愤不平。

二、三缄其口,还是畅所欲言?

善言,无瑕谪。

善于说话的人,没有瑕疵。

▲图片故事:花语

▲图片故事:花语。她从不逼你说“我爱你”。

最无“瑕谪”的话是不说话。“桃花不言,下自成蹊”,她一句话没说,但你已经听到了她的天语纶音。

孔子曾大发感慨说:“予欲无言。”为什么?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显然,孔子悟到了“善言,无瑕谪”的真方,但教授职业决定了他做不到——如果成天缄默无言,怎么给研究生开讲座?

很多人悟到了无言的妙处,却做不到无言。南宋花庵词客黄升有词曰:“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但他“中年酒病,晚岁诗愁”,心里的瑕庛未除,怎样可能不像前辈文人一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呢?

但是,大领导一定要进行“无言”修炼。因为大领导说话影响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出言必须慎之又慎。古代帝王的“无言”修炼是用制度进行规范的,“君举必书,言存左史”,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案,作为史料保存。不想留下历史恶名的话,说话必须留点神,以少说为佳。再说话太多了人家记不过来,每天得用马车来拉竹简帛书,那怎么行呢?只能戒掉夸夸其谈的冲动,三缄其口。

除“无言”外,比较没有瑕庛的话是言简意赅、合乎道理。一句话如果有理论依据又经得起实践检验,毛病就很小了;如果简明表达,不枝不蔓,语言智慧就体现出来了。例如,有人问罗浮的王生:“治政是否容易?”王生说:“简则易。”那人又问:“儒教和佛教是否相同?”王生说:“直则同。”两句话,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治政的精髓和儒佛的精神,这样的话没毛病!

其次是合乎人性的话。你说的话对人有益又让人开心,就能说到人心坎里去。你的话被人全然接纳了,有没有毛病就不那么明显了。

三、智者谋道,庸者谋事,愚者谋财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谋划的人,不用筹策。

▲图片故事:算盘

▲图片故事:算盘。算得出数字,算不出命运。

按老子的“无为”理念,真正的“善数”是顺其自然,不谋而成。不谋还好办,怎样让它成?这种高级方法老子没有详细讲解。我参合历史案例研判,发现大凡有为之主,都是有谋而成,对不谋而成的操作方法不清楚,只好打住,以免误导读者诸君。

在不谋而成之下,堪称“善数”的是依道而谋,或者说按规律办事。道有大道、小道,大道成就天下,小道成一方事业。

例如,抗战之初,毛伟人在陕北那个山沟沟里,根据战争规律,写成《论持久战》,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是一个以大道而谋的经典事例。

又如,民国企业家郭泉兄弟在南京创办永安公司时,为了选择店址,派两个人拿着两袋黄豆,分别站在南京路南北两边,看见一个人就取出一颗黄豆,结果发现,南边取出来的黄豆多于北边,说明路南人流更大。于是,郭氏兄弟决定把店盖在路南。果不其然,永安开业后,生意兴隆。业务量跟人流量成正比,这是商业规律,郭氏兄弟就是利用这一规律作出了正确决策。

现代的先进决策工具很多,“硬件”有电脑、超算等,“软件”有“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无边界管理法”、“大数据算法”等等,但是,工具再好,也要尊重规律。只有依道而谋,才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四、自我管理的关键是管好这颗不安分的心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关闭的人,不用关楗也打不开。

▲图片故事:山居

▲图片故事:山居。热爱生活的人,自有精神家园。

“善闭”是指善于守护自己的清静之心。无论管理团队还是管理天下,都要从自我管理开始。而自我管理的关键是管好这颗不安分的心。内有正气,则外邪不入;内无贪欲,则外魔难侵。

内无贪欲不等于没有欲望,而是要把欲望用到正道上。卧轮禅师曾作一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听说这首偈后,不以为然,认为未能了道,也作一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学道不是为了“万缘断绝,一念不生”,那与枯木顽石何异?学道是为了行道人间,有所贡献。心与道合,不生邪念,才是真正的“善闭”。

五、让人感受不到约束,才是成功的管理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约束的人,不用绳索捆缚也解不开。

▲图片故事:绳子与花枝

▲图片故事:绳子与花枝。对心灵来说,爱比绳子有力。

“善结”即管理他人,而“绳约”是管理工具,如法律、制度、道德规范、行业规则等。用法律管人是硬约束,为率性而为者划出了一条红线,这是可以容忍的极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将人性拉到了最低层面。相对来说,制度、道德规范、行业规则等,都是“软绳子”,非常依赖人的自觉性。

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绳结,除非不想解开它。所谓“善结”,就是让人不想解开。

怎样让人不想解开?

用爱和尊重包围他,用利益滋养他,用理想引导他,用荣誉激励他,用成长机会推助他,用责任成就他。当他获得了爱和尊重,获得了荣誉感、成就感、幸福感,你施加的约束,如同女性钟情的项链、男性喜爱的名表一样,她或他感受到的不是约束,为什么要解开呢?

六、管人理财的五大高级方法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因此,圣人善于“救人”,所以没有抛弃的人;善于“救物”,所以没有废弃的东西。这就是依循常道的智慧。

▲图片故事:枯木

▲图片故事:枯木。在没人喜欢的岗位上,它起到了桥梁作用。

“救人”即成就人,“救物”即成就物。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只要有智慧,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怎样成就人和物?“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是五大方法。

“善行”可以把路走对,把人力物力资源投放到具有远大前景的事业上。

“善言”可以把话说对,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安排,而且能让你的话深入人心,变成行动方针,得到完美的执行。

“善数”可以把事做对,把人力物力资源用到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善闭”可以把自己管好,以身示范。其中的关键是去私心、存公心,一心一意成就大家共同的事业。

“善结”可以把人管好,让每个人发挥优长。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使每个人都能按照劳绩得到自己应得的权益。

七、远大事业的灵魂是爱。没有爱,一切都无从谈起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本来是“不善人”的老师,而“不善人”则是“善人”的资源。如果不珍惜自己的老师,不珍爱自己的资源,再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虫。这是深奥奇妙的哲理。

▲图片故事:救死扶伤

▲图片故事:救死扶伤。“救人”是一份爱和技艺融为一体的工作。

“善人”是指某方面有优长的人,如品德、知识、技能、经验、相貌,等等。这里主要指智慧才能出众的人。“不善人”是某方面不擅长的人,这里主要指智慧才能比较平凡的普通人。

“救人”的前提是爱惜人,“救物”的前提是爱惜物。没有爱,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般人用挑剔的眼光看人,就像顾客挑选水果一样,有一点点瑕疵,就是“坏水果”,嫌弃得不要不要的。跟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看得入眼的就没几个。

智者用欣赏的眼光看人,就像母亲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点点出彩的地方,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孩子”。

智者看人看优点,用人也用优点。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注意力要集中在优点上。当你用其所长、共同提高时,弱点就不那么重要了。”

世上没有哪个人全身都是毛病,多少总有一些优点,所以在智者眼里,人人都是可用之才。世上也没有毫无价值的东西,用对地方了,一根木头也能当门拴,发挥关键作用。

智者充分认识每个人、每件物品的价值,所以能把普通人组织起来,利用并不丰富的物质条件,干出惊人的事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