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道德经之感悟执古之道,御今之事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这个物是什么,至少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惚恍之物,不与任何一个万物相同,若隐若现,无法以万物命名,无形无象。如果说道之初始是无序的混沌状态,是没有规律可言的,那么“道生一”,道从虚无到有,进而生万物后,道内在于万物,那么道是否就是万物各自的规律?还是万物的发展规律只是道的其中一部分?比如掌握了股市的规律,索罗斯一直可以只赢不赔吗?掌握了用兵的规律,诸葛亮一直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吗?

各行业的翘楚,究竟是掌握了该领域的道呢?还是掌握了规律?或者说道就是规律?又或者说规律只是道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是规律,说不清道不明的是道,道仍然捉摸不定的,而规律则是可以把握的。

另外,规律是发展变化着的,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无论是我们掌握的,特别是我们还未掌握的都属于道。比如说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似乎我们掌握的规律是说万有引力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而且地球并不是绕着太阳转,是绕着地球与太阳组成的系统的质量中心在转,而且还有其他未知因素的参与,才成为我们目前所知的这样。

道德经: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译文: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恢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对于道来说,上不受光明侵染,下不受晦昧不明而染污,虽然毫无头绪,但却又把看似无关却有关的事联系在一起,延绵不绝,说它是物质吧,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是谓惚恍,说它不是吧,但是他又客观存在,虽然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是一种形状,是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事物来形容它,因此为无物之象。但它又生万物,虽然是无物之象,但却是无物之物。

由于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惚恍不定之无物之物,无状之状,无形无象。不知其母,只知其子,无所来,无所去,亦或是不来也不去,无所不在。对于这种情况来说,自然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始无终,怎能迎其首,见其后呢?就好像我们站在那里,周围都是空气,我们并不知道它从哪个方向来,也不知它要去往何方,因为它是无处不在的。

道德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道本无古今,只是人为地把时间设定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而道是天地初开之上古就有,从古至今道一直存在,我们就是要把握这种道,把握无古无今的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从而了解宇宙的起源,这就是道的要点。

老子讲这些并不是为了只讲宏观性的宇宙,毕竟老子在当时战乱的年代,是受到影响的,渴望和平,渴望不争,渴望无为而治的乐土。因此,这种大道影射的是从古至今的治国之道,统治之道,把握自古以来的治国之道,来对照当今之时势,以古看今,借鉴古之道,但愿今之好。要想今之好,就绝对不能看不见,听不到,身心感受不到百姓,感受不到天下苍生。

那么如何去看,去听,去感受接触呢?这就需要靠国之各个机构,协同合作,该看部门用心去看,该听的部门用心去听,该去接触百姓,感受百姓的部门就该用心去感触。最终将真实之所见,所闻,所感之信息集中,汇总,分析。最终下达利于民,利于天下苍生的福恩政令,上行下效,行不言之教。而不是高高在上假装看不见,听不到,更加感受不到民之疾苦,民之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