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道德经中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7_1/

《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很明显,老子的意思是行为不脱离道德的人是可以兴旺子孙后代的。众所周知,人的遗传基因源于父母,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无论是相貌身高还是智商与能力往往不和父母划等号呢?这说明了在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还有其他的未知因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也就是说在父母基因之外的因素源于自然之道,这个因素老子称它为“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个“信”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就有人从出生到终老的全部信息,当然也有性别成分。自然之道就将这个“信”藏在父亲的元精中,再通过母亲的畜养,然后“物形之,势成之”。记得我看过一段曾仕强教授的视频,他说:“我们是选好父母,然后才来投胎的”!其实曾仕强教授所说的“转世投胎”论和老子的“其中有信”只是同一类事物的两种说法而已,前者是宗教说法,后者是哲学说法。所以我们任何的行为都不要脱离道,进而建立更丰厚的德,因为馀德是可以超时空留给子孙后代的。司马光也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如果有谁一切行为都是背道的,就会因元精中“信”的内容有变或者因其他因素而断了香烟后代。

那么为什么老子不直接用子孙不辍而要加上“祭祀”二字呢?众所周知,按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讲,人去世后灵魂不会立即消散,但是也不是无条件地永恒存在,它存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有无“祭祀”的人,这里说的祭祀不是单指烧香祭拜,也包括去世后被世人称赞。所以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不是享乐,而是用自己的长处为人类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此才能做一个“死而不亡者”活在别人心中的人。当然了,这些事是可遇不可求,如果你没有这个机遇,就得用“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原理使自己的子嗣“不辍”。总之,如果你即不想为别人做事,也不想有子嗣“祭祀”,只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活着,去世久了就会被世人所遗忘,你的灵魂也就消散在茫茫宇宙之中永远地不存在了,转世投胎?无从谈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