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经解道德经之四九我心如太极万心从此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章紧接着上一章。具体阐述圣人取天下之道。

圣人并不是没有心。而是没有私心。

圣人之所以没有私心,是因为圣人之心如太极。

太极不自生。圣人不自私。

太极生万物,则物物有太极。

圣人无私心,则百姓之心皆为我心。此所谓通神明之德也。

此章以圣人开头,显然是圣人之德而言。而圣人之德无不是出自太极。故圣人之心皆为道心。同于太极矣。

前面有章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此处所言之圣人也。

百姓无论善还是不善,圣人皆以百姓待之。无亲疏厉害关系。

儒家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仍属出世之治理国家百姓。善者以褒扬,恶者以惩罚。从而尽量公平公正。此乃王道之治。

而道家圣人之治,则属无为而治。所以无论百姓善还是恶,信还是不信。圣人皆以百姓对待之。

换言之,百姓在圣人眼中无分别之心。

就如自然界虽有乔木灌木之别,但在天道眼里还是一样的施以阳光雨露甚至风霜冰雪。皆一视同仁也。

但百姓毕竟是人,不同于其它动植物。善恶都是在百姓中现实存在的,若是恶人欺负善人该入好是好呢?

所以道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下面接下来的几句话又好似在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圣人是如何解决恶人欺负欺压善人的呢?

依然是圣人希望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在乎一时一地的效果。

那就是为天下浑其心。

就是让百姓的心混同。也就是回到素朴的状态。

即前面章节所言的虚其心实欺负弱其志强其骨。

道家之圣人认为,只要百姓的心回到素朴状态,则百姓自然不争矣。实际上还是要百姓的心逐渐回到道心。

所以,以此而言,无为而治的时代一定是人人皆为圣人的时代。每个人都无欲无求,每个人的心都是浑朴的,无机巧的。

这,何其难也。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说得更是清楚明白。

百姓皆注重眼耳口鼻舌感官所带来的愉悦。皆注重五色五味五音。但圣人却要改变他们的这种心态。让他们回到如同孩童一样的心态。

这,并非是愚民之治。因为圣人也是此素朴心,孩童心。不会从百姓那里获取一分一毫的利益。愚人的目的和动机都不存在的,谈不上愚弄百姓。

事实上,圣人的这种无为之治还有更深的用意。

绝非是简单的治理百姓这么简单。

而是圣人率先为百姓作出示范,为百姓立教。

在于让百姓悟道明道从而修道证道。

因为每个人都处在阴阳五行的雕琢之中。有生与死。实际上与草木无异。这皆是源自百姓有善恶心是非心名利心。

百姓若能如圣人一样,混同其心,归于素朴,从而达于中和。则人人皆能跳出五行的雕琢,入于不息不灭之境。皆能与天地同寿。

黄帝内经言人的最高等级是真人。最次还是贤人。可见修道若是到了一定的层次,才是真正的人,才是人的本来面目。

而象圣人贤人则只是情性合一之人,但仍不能摆脱后天五行的雕琢。注意的是黄帝内经的圣人和道德经的圣人不是一个概念。

道德经所言的圣人当属于真人至人之等级。

现实的人虽情性合体,实际上真正的人是可以回到明心见性的境界的。只有人具有这个功能。只有返回这个本性,才属于真正的人。是脱离了物质束缚的人。

事实上,若真是老子所言的圣人实行无为而治,实际上也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是因为圣人能改变因果关系。即使百姓有恶人存在,他们一旦作恶,也会有恶报的。这都是圣人以百信之心为心的结果。

因此,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实际上还存在这样一个层次的。那就是百姓之善恶念头皆在圣人掌握之中。这一点,明白就好,就不多说了。

道德经正版原著老子原文原版原著老子国学经典书籍淘宝月销量70¥21.8¥75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