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下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过程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830/4459900.html

老子《道德经》下篇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

道涵盖于万事物,而德仅仅是大道、赋予人类其属性。有高层次德的人,不自认为是有德,所以他才保有德。有低层次德的人,自认为不丧失德,他实际上没上德。高层次德顺自然,并无意去表现德;低层次德表现德,有意表现其作为;高层次仁有作为,但无意去表现仁;高层次义有作为,并有意去表现义;高层次礼有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它,于是奋起攘臂地、拖拽人按礼行事。所以丧失了道后,局限于德才讲德;继而丧失了德后,这样就开始讲仁;继而丧失了仁后,这样就开始讲义;继而丧失了义后,这样就开始讲礼。然而礼这个东西,却是忠信的淡薄,并是邪乱的祸首。所谓的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浮华,并是愚昧的开端。所以真正大丈夫,应当是立身敦厚,而不是居于浅薄;应当是存心朴实,而不是居于浮华;舍弃浅薄与浮华,选取敦厚与朴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咯咯若石。

译文

自古以来得道的:天获得道就清明,地获得道就宁静,神仙得道就灵验,河谷得道就盈满,万物得道就生长,王侯如果得了道,能做天下的准绳。如果这样的情况、运行达到了极点,那道使之转变成: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产生破裂;地不能保持宁静,恐怕要发生崩陷;神仙不能够灵验,恐怕会转向灭绝;河谷不能够盈满,恐怕会变得枯竭;万物不能够生长,恐怕会发生灭绝;王候不能够高贵,恐怕会转向垮台。所以果真尊贵了,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要以卑下为基础。因此王侯都自称、自己是孤寡不善,这不正是以卑贱,作言行的根本吗?这不正是这样吗?所以要想去得到、过高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圣人不愿意、像珠宝尊贵华丽,反而宁愿像一块、低贱普通的顽石。

第四十章

原文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等士人听了道,赶快顺应去实行;中等士人听了道,将信将疑地思考;下等士人听了道,哈哈大笑加讥讽。如果不会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所以古语说得好:光明之道像暗昧,前进之道像后退,平直之道像偏斜。崇高的德像低谷,洁白的德像污黑,广大的德像狭小,强健的德像疲弱,诚实的德像背弃。大的方正无棱角,大而贵重的器物,用时很晚才制成,大的乐音听不到,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无形迹,然而只有道善于、创造帮助万事物,并且成就万事物。

第四十一章

原文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方式是,促进矛盾的变化,循环返回到原点。道的运用方式是,保持柔弱的地位。道生万物的方式,是从有形体之物,衍生出天下万物;而有形体的自身,是道从无形体者、演变缘合而生出。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译文

道生的一就是气,气生的二是天地,天地生三是阴阳,阴阳和合生万物。万物都可分阴阳。阴阳相互的不同,随缘而合生成物。天下人所厌恶的,也就是孤寡不善,然而王公自称时,就自称孤或称寡。有的事物减损了,实际反而得增益;有的事物增益了,实际反而减损了。别人所教导我的,我也说来教导人:凡是强横称霸的,那他就不得好死;我将用这条道理,作为教学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

天下最柔弱东西,却能无阻穿行于、天下最坚硬东西;空虚无形的东西,却能轻易地进入、无缝隙的东西中;这是不见其作为,却有很好的成效。我凭借着这知识,知晓无为的好处。不用言谈的教化,清静无为的好处,这种处事的方式,天下少有能比的。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生命这二者,哪一个会更可爱?生命钱财这二者,哪一个是更贵重?获得丧失这二者,哪个更会有伤害?所以过分地吝惜,反招更大的破费;过多贮藏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知晓满足的,就不会招致屈辱;知晓适可而止的,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平安。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纳。躁胜寒,靓胜灵。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

对于最大的成就,感到好像有缺陷,它的作用不衰败;对于极其盈满的,感到好像是空虚,然而使用无穷尽。极其正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善辩却像语迟钝。运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愿意求清静无为,可做天下的君长。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

国家政治顺应道,天下太平无战争,可让军马退下来,用来运粪肥田地;国家政治违逆道,天下连年地战争,军马产驹于战场。天下最大的灾祸,就是不懂得满足;天下最大的危难,那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译文

有道的人不出门,就能知天下大事;眼不用向窗外看,就能知晓自然界、产生运行和终结。而那出外走远的,反而知事理越少。所以有道的人士,不必亲自走出去,就能够了解情况;不必亲自去观察,就能够清楚明白;也不必亲自去做,就能够自然成功。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译文

追求政理学问的,情欲一天天增多。推行大道无为的,情欲一天天减少,减少了还再减少,到达无为的境界。只要顺任于自然,顺势而为显无为,就无办不成的事;想要治理好天下,常常靠无为之道。如果人为地生事,政令繁多扰民众,那么也就谈不上、可以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欱欱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处于世事时,永远无主观偏见,而以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对百姓中善良人,我就以善对待他;对百姓中不善人,我也和善对待他;这可使人心向善,从而得善的真谛。对于守信用的人,我也真诚信任他;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同样信任他;这可促使人守信,从而得信的真谛。圣人治理天下时,没有私欲与偏见,而与百姓相和顺,并使天下人的心,归于浑厚与朴质。百姓喜博闻多见,圣人应使百姓们、变得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般真纯。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措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人出生时就为生,人入土时就为死。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得到长寿的,只是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夭折的,也是占十分之三。本来可活长久的,却自己走向死路,这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他们过度地、注重自我的养生。听说善保生命的,在大山中行走时,不避犀牛和猛虎;进入敌阵之中时,不带铠甲和兵器。犀牛之角不刺他,猛虎之爪不伤他,敌军兵器不击他。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他顺应自然,没进入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译文

道生育了万事物,道赋事物各属性,这些属性就是德,而德畜养万事物。不同物种构成了、万物不同的形态;不同环境使万物,不断地繁衍生息。因此万物都能够、尊崇道而贵重德。道自然地受尊崇,德自然地受贵重,没人命令这样做,而是万物依从德,自然而然这样做。道生育了万事物,并且畜养万事物,并且滋长万事物,并且发育万事物,并且结籽万事物,并且成熟万事物,并且调养万事物,并且保护万事物。道生育了万事物,却不会据为己有;道帮助了万事物,却不会自恃己能;道成就了万事物,不做它们的主宰。这才可以说道有、最高境界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有根源,这是万物的根本,这个根源就是道。既得到了这根源,就能认识到万物,既认识到了万物,又守住万物根源,这样终身没危险。堵塞耳目封欲望,这样无知又无欲,终身就不会忧愁。打开求知的穴窍,开启欲望去追逐,一生都不可救药。能见常道叫做明,坚守柔弱叫做强;见道使境界光明,光明精神不暗昧,不给自己招祸殃,这是因袭了常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译文

假使我有点常识,就会走在大道上,害怕会走上邪路。大道是很平坦的,而人喜欢走斜路。宫殿非常的华丽,农田却极其荒芜,仓库十分的空虚;然而人君却穿着、富贵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享受丰盛的酒宴,储财盈余还搜括,这就叫强盗头子。强盗头子的行为,是不合乎正道呀!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译文

真正善于建立德,别人就无法拔掉;真正善于抱持道,别人就不能夺掉。这样子孙世代能、祭祀永远不断绝。用道来自我修身,他的德就能纯真;用道来进行治家,他的德就能富余;用道来进行治乡,他的德就能长久;用道来进行治国,他的德就能昌盛;用道来治理天下,他的德就能博大。以修身道观个人,以齐家道观百家,以合乡道观百乡,以治国道观多国,以平天道观天下;我凭什么能知晓、普天下的情况呢?是用以上的方法。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饱含德深厚的人,好像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他,凶禽猛兽不抓他。他的筋骨虽柔弱,但是握物却紧牢。他不懂男女交合,小生殖器却勃起,是最高精气充沛。他终日号哭不止,声音却不会嘶哑,元气和谐达极点。精气非常地旺盛,元气非常地和谐,就是自然的常道,掌握常道叫明智。贪求生活的享受,那就会招来祸殃;任性使气损精气,这样实属是逞强。事物壮盛至极点,那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不合乎道,不合乎道会早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有真知而明智的,就不会夸夸其谈;喜欢夸夸其谈的,他就不知不聪明。堵住耳目诸孔窍,关闭知欲的门户,收敛耀人的光辉,混同尘垢不冒尖,挫锐不和谐锋芒,消解不必要纷乱,这叫奇妙的性情,是与道齐同抱一。所以达此境界的,人不可对他亲近,也不可对他疏远;不可能让他获利,也不可使他受害;不可能让他尊贵,也不可使他卑贱。所以他就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人。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正道来治国家,以奇术来赢战争,以无为来治天下。我究竟是依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我的根据是这样:天下的忌讳越多,百姓们就越贫穷;图利的器物越多,国家就会越混乱;人的技巧心窍多,邪物怪事也越多;法律制度越严明,盗贼反而也越多。所以圣人这样说:我顺自然而无为,百姓自然会顺化;只要我喜好清静,百姓自然会端正;我不扰民而生事,百姓自然会富裕;只要我没有贪欲,百姓自然会淳朴。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曰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译文

政治宽松而厚道,百姓就忠厚淳朴;政治精细而严苛,人民就狡黠多变。在祸背后藏着福,在福背后藏着祸;谁知最后的结果!这无固定的准绳。正会转化成为邪,善会转化成为恶;人们对此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行方正,而不会去为难人;虽然有棱有角的,却并不会伤害人;坚持正直不过度,不会去强人所为;自然地发出光芒,但却不刺人眼睛。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

治理百姓养身心,没有比俭啬好的。俭啬能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蓄精力,可及早地遵循道。遵循道能成就德,有了高层次的德,就能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的人,无人知他的力量。不知他力量极限,他就可保有国家。以上是治国根本,有了治国的根本,就可长久得维持,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存的方式。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的时候,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去搅动它。依道来治理天下,鬼神就不灵验了。不仅鬼神不灵验,鬼神也不伤害人;不仅鬼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害人。鬼神圣人不伤人,彼此都依道相待,各守己德能相安;这样各守其清静,就能惠及百姓了。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像江河下游,处于天下雌柔地,是天下的归附地。雌柔常常处安静,雌柔能胜过雄强,因它安静居下位。所以大国能做到、谦下姿态对小国,就能得小国拥戴;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得大国庇护。所以大国的谦下,能够聚拢住小国;小国所示的谦下,能得大国的容纳。大国谦下是想要,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谦下是想要,得到大国的庇护。如果双方都谦下,就能各得其所了。不过大国尤其应、做出谦下的姿态。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的主宰,也是善人的珍宝,同时也是不善人、能安身的护身符。美好语言就能够、换得人们的尊重;美好行为就能够、得到人们的赞美。即使有人做恶事,何必要抛弃他呢?所以拥立了天子,设置三公的大臣,并有大玉璧在先、驷马随后的礼仪,不如坐下来讲道,作为给天子献礼。古来为何贵重道?不就因为依靠道,有求就会有所得,有罪就能够免除!所以道就一直能、受天下人的尊重。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译文

顺应自然顺势为,事业成就显无为;不行搅扰去做事;能够以恬淡无味,作为自己的趣味。道能以小化为大,也能以少化为多,并能相互地转化。以恩德去报怨恨。对付困难的时候,先从容易处解决;实现大业的时候,要从细微事入手。因为天下的难事,是从容易的做起;同样天下的大事,也从细微的做起。因此圣人表现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大事。轻易允诺于人的,必定是信用不足;把事看得容易的,遭遇的困难更多。因此圣人遇事时,总把难处考虑到,所以显得没困难。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文

事物稳定的时候,就能轻易地维持;事物无变化征兆,就能够对付筹谋;事物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实现分解;事物还在微小时,就易预防和消除。对于不好的事情,要在其未发生时,就去化解处理好;要在形势未动乱,就去清除治理好。有合抱粗的大树,是从幼芽长成的;有九层高的高台,由一筐筐土筑成;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第一步起程。凡是强行去作为,反而会带来失败;把持不愿意放弃,反而会导致失去。因此圣人顺自然,不会轻易地妄为,所以就没有失败;不去把持着不放,所以就没有失去。民众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做事到最终,能保持初始谨慎,那就没失败的事。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任何欲望,不看重奇货珍宝。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人所不愿学的;一反众人的过错,圣人回归清静道;辅助事物是让其、自然孕育和生长,而不敢轻举妄为。

第六十五章

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

所以奉行道的人,不是用道去启发、人的精明和智巧,而是用道教育人,让人能纯厚质朴。人民所以难治理,就因他们心机多。所以用智巧治国,就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治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泽。懂得这样的原则,并以它来治国家,这样就叫做玄德。玄德深奥又高远,跟万物返回本原,这样就能够达到、完全顺应于自然。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猒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百川的归属地,因它处百川下游,因此能容纳百川,所以成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若想要、居于人民的上面,那就必须用语言、对人民表示谦下;要做人民的领袖,应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的后面。圣人在百姓之前,百姓不认为妨害;圣人在百姓之上,百姓不认为负重。因此百姓对圣人、乐意拥戴不讨厌。因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的百姓,没人愿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小邦,寡民。使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区域要小些,居住人口要少些。即使有各种器具,能使百十人便利,也不会去使用它。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有船只和车辆,却不需要去乘坐;虽有铠甲和兵器,却无必要去使用;让人民能再用上,上古结绳记事法。民以其食为香甜,以其衣服为漂亮,以其习俗为欢乐,以其居所为安适。邻国人能相望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够听到,然而人民到老死,也都不互相往来。

第六十八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

真诚话语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诚。深刻而又明智人,不会去广求知识;而去广求知识的,就不深刻不明智。善人财物不充裕,财物富者不善良。圣人不需要积蓄,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裕;并把一切给予人,自己反而更充实。道行事利万事物,而不伤害万事物。圣人按道去行事,帮助人不与人争。

第六十九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

天下的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才能够博大;若像一般的事物,它就变得渺小了。大道有三件珍宝,应当掌握珍视它:第一件就是慈爱;第二件就是俭约;第三件是不敢去、居于天下人之先。因有慈爱才勇敢;保持无为和俭约,才能够无所不为;不敢居天下人先,才能成天下首长。舍弃慈爱谈勇敢;舍弃无为和俭约,而去求无所不能;舍弃退让求争先;结果会走向死亡。借助慈柔去作战,能获战争的胜利;借助慈柔去防卫,就能坚固攻不破。天要救助一个人,便用慈爱护卫他。

第七十章

原文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

译文

善于作将帅的人,不会逞强行勇武;善于作战的人是,不会被激怒拼命;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战斗而获胜;善于使用人的人,会对别人很谦虚。这些行为就叫做,不与人争的美德。会利用人的力量,这叫壮大的天道,是自古来的准则。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译文

善用兵的这样说:我不敢挑起战争,迫不得已而应战;我不前进争一寸,宁可向后退一尺。这叫出兵行军时,却看不见其行列;奋臂向上举起时,却看不见其手臂;执起兵器的时候,却看不见其兵器;这三宝无敌天下。最大祸害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低估敌人的力量,就丧失我的三宝。所以举兵相争时,两军势力都相当,能够心怀着慈柔,心情悲痛的一方,必定能获得胜利。

第七十二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主张易理解,也很容易去实行;然而天下竟无人、能去认识和理解,也无人去实行它。我的言论有主旨,我的行事有根据,就因无人去认识,所以就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稀少,然而能效法我的,那就更是难遇到。因此圣人好比是:外面穿着粗麻衣,怀内却揣着美玉。

第七十三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译文

自己已经知道了,却不炫耀所知的,像这样做是好事。自己实际不知道,却还装作是知道,像这样做是弊病。认识到这种弊病,就可防患弊病了。圣人不犯这种病,是因他把这种病,看作严重的弊病,所以不犯这弊病。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

一旦百姓不害怕、统治者加的威压,那大恐怖的事情,恐怕就要发生了。不要去逼迫百姓,让他们无处安身;不要去压榨百姓,使他们无法生存。只有不压迫百姓,那统治者才不会、遭到百姓的厌弃。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是自我表现;能够自爱和自重,而不是自居高贵;他能不自以为是,选取自知和自爱。

第七十五章

原文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用勇气逞强争胜,那就会不得好死;有勇气谦让柔和,这样才能活得好。两种不同的勇气,谁用前者就遭害,谁用后者就得益。天道讨厌的东西,却没有人能知晓、天道讨厌的原因。天道运行呈现出:不战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应答,不召唤而自动来,虽沉稳而善谋划。天像无边的大网,网眼看似稀疏的,却从没有漏失过。

第七十六章

原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译文

百姓已经不怕死,谁能再用杀死人、威胁恐吓百姓吗?若是百姓都怕死,那对为邪作恶人,我们把他抓起来,并以其罪杀死他,谁还敢为非作歹?专掌握杀人的是、掌管刑律的职官。代替职官去杀人,像代替高超木匠、去砍削木材一样,代替高超的木匠,去砍削木材的人,都会砍伤自己手。

第七十七章

原文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译文

百姓所以受饥饿,那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太繁重,因而百姓受饥饿。百姓所以难治理,那是因为统治者、生事而强作妄为,因而出现难治理。百姓所以看轻死,铤而走险去造反,那是因为统治者、贪求享受太过分,导致了民不聊生,因而百姓不怕死。只有在生活方面,不看重享受的人,才能胜过奢侈者;不一味求生的人,胜过贪求生的人。

第七十八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译文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就是柔软的;一旦人死了之后,躯体伸直变僵硬。万物草木生长时,形质柔韧或脆弱;万物草木死了后,变得干硬枯萎了。所以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微细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所以用兵去逞强,那就会遭受失败。树木长得大又壮,就会遭受到砍伐。坚强庞大的东西,转而会处于劣势;柔弱微细的东西,最终会变为优势。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

天道像开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一点;拉弓过满减点力,拉弓不满加点力。天道减少富有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世却不是这样,是去削减不足的,用来供给富有的。谁能把多余东西,拿出奉献给天下?只有遵循道的人,才会愿意这样做。圣人帮助万事物,而不自恃图回报,成就事业不居功;他从来没想表现、自己的贤良才能。

第八十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万物都没有、能比水更柔弱的。面对坚强之物时,对之进行攻击的,没有像水胜过水,无一物能代替水。水以柔能胜过刚,以弱能够胜过强;人们都知这道理,却没人能照着办。所以圣人这样说:能够承担起国家、遭受屈辱的责任,才是国家的君主;能够承担起国家、遭受灾难的责任,才是天下的君主。这些正面的话语,听来像反话一样。

第八十一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

和解重大的仇怨,一定会留有余怨,怎能算是妥善呢?所以圣人即使是、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欠债。因此有德的人是、只会去争做善事,然而无德的人是、只会索取和剥削。天道对人有大爱,永远亲近和赞助、那些有德的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