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越是得道之人,越是悲悯天下,也越是烦恼 [复制链接]

1#

越是得道之人,越是悲悯天下,也越是烦恼。

他们的烦恼,与我们世人的烦恼不同。

他们之所以烦恼,是悲痛世人众生痛苦不能觉悟。

所以,为何《法华经》中,有位常啼菩萨总是在哭,便是如此。

以下个人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何为大彻大悟之人,并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四十九章。

一、大彻大悟之人,越有救世的大悲心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能大彻大悟的圣人,通常都是没有自我的。

越是得道,越是无我,也越是悲悯天下。

佛家总说,“你以为出家就解脱了吗”?

六世达赖在情歌里,亦提到,“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

大慈大悲的诸神佛菩萨,都是多情的。

因为,他们爱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

所以,大彻大悟的人,那种悲天悯人,忧世忧民,要救世救人的大悲情怀,担子挑的更重。

现实生活中,往往通情达理之人,都能做到共情他人,以他人角度,来为他人着想,考虑。

通情达理之人,尚能做到如此,更何况是得道之圣人呢?

自然地,圣人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也就可以理解了。

圣人的无我,便是以百姓,为己。

圣人的无心,便是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回顾历史的尧舜禹,不就如此吗?

二、大彻大悟之人,顺应上天好生之德,让他人自然成长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在二元世界,有主观,便会有对立。

对立的产生,便会有黑白,对错,善恶等等之分。

这便也是我们所处的婆娑世界,真正的意义所在。

就因为有二元,有主观,有对立,才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犹如一大染缸。

也唯有大染缸里面历练,方能生出我们心中那一朵莲花。

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都是清一色的善人,大好人,我们还怎么历练,我们来此地,又有何意义?

就因为我们都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道,所以,我们才需要在世间这个大染缸里面,历练,把失道的自己,找回来。

这便也是,从失道走向有道,从失去自我再到找回自我的一个历练过程。

所以,人的不善,也仅是暂时的迷失自己,暂时的失道。

对于这一点,圣人自然看得比我们常人要清楚。

既是得道的圣人,也就无所不知,自然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

所以,面对善与不善之人,在圣人看来,都有着一样的需求点,仅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一样而已。

既是如此,又何须生发分别之心。

有分别之心,便也不是得道之圣人了。

善与不善,其本质皆因渴望得到认可,尊重,爱。

就好比,现实生活中,一个越是蛮横霸道之人,内心越是脆弱的。

表象看其很无理,但归其本质,他也仅是渴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关爱罢了。

所以,在面对不善之人之时,圣人自然会一视同仁以待之。

你可以对他不善,但是,他仍然会以善去回应你,尊重你,理解你。

如此一来,时间一久,你自然会深受其良善言行的影响,自动转化自己,由不善,自动转化为善。

这便也是圣人之德善。

德善,便是发自内心的,没有条件的,真正的善。

德善,亦是人之天然本性,天然之美德。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之善,皆有所图,皆有目的,皆有期待,自然,也就算不上德善。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很有深意,其中禅意,唯有个人去体悟。

德善如此,德信亦是如此。

不管你对我有无信用,我都一样对你有信用,此为德信。

德信,亦是人之天然本性。

圣人自身磁场能量强大,所到之处,总能无形之中疗愈他人,改变他人。

他亦明了,你为何不信,因为你在经历,在经由不信,到信的历练之中。

既然是你需要经历的过程,何须道破,又何须介怀你此时此刻的不信。

所以,圣人从来就不怕你有无信用,更不会把控,干涉,强求你要去讲信用。

在他看来,就没有到不了本源的灵魂,仅是早晚问题。

因为你还需要历练,还需要一个去实践,去感悟,去成长的过程。

待你的时间节点一到,你自然就会明白,也会慢慢做回那个具有天然本性,天然美德的你自己。

如此一来,你自然就会德善,德信。

也因此,不管善与不善,信与不信的我们,在圣人眼里,我们都是一群本自具足的灵魂,也都是各自发着光发着热的灵魂。

所以,我们人,一定要对自己有正向性地信心,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潜能是无限的,不需要总去质疑打压自己。

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强大,优秀。

因此,我们不需要惧怕我们当时当下的经历。

不管痛苦也好,快乐也罢,皆是成就我们而来。

我们要坚信,上天自有好生之德,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

以上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祝福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