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贫瘠说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复制链接]

1#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a_13809259.html

老子的《道德经》一直以来被千万人诵读,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同一段话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人阅读同一个文字也有不同的见解。在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了一个字“静”,静是动的反义词,动是什么?对于人心而言,是急躁的意思,对于生活而言,是行动的含义。

我们在质问自己内心的时候,经常会问自己,什么是人性?我们在讨论人性是多么难以捉摸的时候,却总会忽略人性最简朴的本性,就是在婴儿时期的朦胧。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对于世界是陌生的,我们第一声哭啼迎来了世界的回应,告知着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动”,但我们在婴儿时期,一天里的二十四小时,十六个小时以上我们安静地睡着,心思纯洁,没有其他的任何想法,这是一种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强调“动静合一”,在第十六章中说道“静虚的极致”能让我们感受到万物的变化规律,但是静并不是纯粹的静,他仍然在思考,并且思考的程度比起一般时候的“动”更为强烈。人贵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以“静虚”的姿态去观察世界的规律的时候,也在思考着如何应用规律。老子的思想从来不是消极地旁观,而是积极的应用。能够因地制宜,在不改变大自然的前提下寻求一个最佳途径给予人们最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老子的自然思想。

所以老子才会在十六章中说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在寻求事物本质规律的时候,是为了知道事物的常态发展,要求事物的变化能够顺应自然、社会、人性的调节,在社会事物发展的正常逻辑思考下,有常规的策略与目标,而不是考虑极端情况下的变化。从概率的角度出发,我们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大多应用同一套相似的模式,只要能把握住事物的规律,就相当于把握住了事情随后发展态势的衍变规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致预估出后续的发展,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增加解决问题的途径。

老子说用心去感悟天道,去感受芸芸众生的心意。我们用心感悟的天道,就是我们社会最终极的奥义。也许这是一种虚无缥缈,但是也有迹可循。这就是人性。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因为人性会变,当变的时候就会复杂了。但也是简单的,因为人性变的方向我们可以去总结、归纳、演绎,从而形成一套套社会的理论体系,在宏观的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去解决问题,然后寻找人性的答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