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拿自己不当外人,道德经一语点明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pf.39.net/xwdt/180210/6055923.html

物欲横流,这个词语延续至今,似乎已经不是贬义到人人敬而远之的程度,更像是一种中性陈述,一种对时代的评说。

几十年前,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红遍大江南北,有句歌词这样唱:“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可是如此大爱的歌词,难道真要成为历史?看如今的流行歌曲,多是“你不懂我的心”、“我哭了你头也不回”等等,以“我满意才可以”为准则的歌词。

西方经济学中,个体的“自私”为所有理论的基础,可是在生命中,所有试图让世界围着自己转圈圈的人,真的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

有一位同事,属于特别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那种。别人桌上的东西,拿来就用,洗好的水果,抓起就吃,而且从来不带还的。

更有一个最大特点,她喜欢找各种理由让别人请客,并且堵死所有退路,让你觉得不请客就是“对不起人民”。

所以,在不同“东家”的饭局里,总能找到她的身影。可是轮到别人要她请客,永远有无数理由挡在她面前,至今从未成功过一次。

很快,大家认清了什么,也就再也无人搭她的茬。在大家的疏远中,她成了众人中的孤家寡人,以至于有一次周末组织出游,所有人都忘记有这个存在,更无人喊她。

“什么都是我的”,“谁也不能对不起我”,这样的思想,左右了太多不能左右世界的人,而这些人的结局,似乎都不怎么理想。

看《道德经》时,记得里面这样说:无私为大私。这句话视角很独特,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首先,怎样的自私才是最高端大气的“自私”?

从这个角度出发,给出答案:无私。真正的无私带来的收获,才是最丰富的。

而这个无私,我觉得可以有一个符合时代的新意义:那就是“分享”与“自我”的平衡。

有一次晚上散步,见到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友在挖沙子。其中一个小孩子有工具,花花绿绿地很好看,另一个小孩拿着一个普通铁铲子,并试图从对方那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工具。

第一个小孩仔细在工具箱里挑了两个,拿出来给了另一个小孩,郑重地说:这两个可以给你玩,但是另外的两个你不能动,因为它们是我要用的。

被恩惠的小朋友在自己小书包里,拿出零食分给对方,两个人不断咯咯笑着,好不开心。

我走出去好远了,但还在想着刚刚两个小孩。我不断在想,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成年之后,总有那么多看不开的事情?

还是说我们本就懂得如何生活,只是生活的杂音调乱了应有的节奏,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态度?

懂得分享,但是仍维护着自我的主权底线,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长久与坚固的方式,因为这是动态的,是有韧性的。

我付出一丈,你回报一丈也好,一尺也好,都是两个灵魂共赢增值的过程;我敬人一分,人却负我三分,如此我便不再与他为善就好。

简简单单,不需要把太多负能量引入这场缘分。无私之人可以如此互惠共生,自私之人便做不到。

有句话说,“自夸、说教、抱怨”,这三个词语是上了年纪的人,常常在做,却意识不到的事情。

自夸,为了掩饰岁月和成就的不匹配;

说教,是仅把年龄当作成就的错觉使然;

抱怨,无非是跌倒了不愿再爬起来的借口。

生命与你,也像人与人之间相处,付出了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只会索取,也就只能坐等枯竭,也就多了自夸,有了说教,来了抱怨。

生命与你,也是一种平衡,付出多少,守护多少,全凭个人决定:不能对它吝啬,也不能向它低头。

朋友中有一对模范夫妻,结婚十几年了,最近却要闹离婚。朋友们心里纳闷,这样如胶似漆的两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了解后才明白,原来七年之痒不过是试探,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也敌不过审美疲劳:妻子怨丈夫不浪漫,丈夫说妻子不关心。

半月有余,又传来消息:两人和好!至于原因朋友们传的有声有色,大致如下:

一次吵架过后,妻子怒而离去,开车回娘家。由于心情太差,分神与一辆货车刮蹭,车前盖整个掀起,差一米,人就完了。

妻子下车,神魂未定只知道哭,拿出手机顺手就拨给了丈夫。丈夫听了,电话那边只说了五个字:“别怕,有我在!”

这样,和好如初。

朝夕相处的夫妻,千万句“我爱你”,也是期待对方把爱毫不吝啬地给予自己;千万句“我爱你”,有时候也比不过困境中的这三个字:有我在。

如此的婚姻,才经得住风霜,打得败流年,不被琐事骚扰,也不让金钱击倒。

因为,男人和女人,学会了真正的相互扶持;一方的倾力付出和另一方的无私回报,成为你中有我的循环生长。

无私,成就了自私的最好结局。

《道德经》是春秋时代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全文五千字,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内容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警醒,以下是小编根据书资料总结的5句经典名句,有不全面之处,请多包涵。

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德是什么,就是凭良心做事,失去德之后,大家对良心不再相信,就开始讲仁。

仁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考虑,但是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然后就讲义,义是什么?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不合理就是不义,比如说不义之财,就是用不合理的方法赚到的钱。

最后义都丢失了,就只剩下礼了,礼是什么?

就是要礼貌,人与人之间就谈礼貌了,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又是另一种行为模式,这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已经没有了,人的信用也出现危机了,大家彼此都开始不信任了。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文:“反”在这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返回原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第二个是相反,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物极必反,一定会发展到事物的反面,互相转化。

第三个是相辅相成,两个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促成,就如车轮,前面的轮子和后面的轮子需要相互配合,同时发生,车才能往前走。这是道的规律。

弱者道之用,则是说一个人自处柔弱,才是道最有效的运用。

比如钢铁很坚硬,我们怎么都没法把它弄弯曲,不能弯曲就没办法很好的运用,因此你要把它加热,弄柔软,这样才能做出你想要的形状,才能为你所用。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圆满的东西,里面似乎还是有欠缺的,就如月亮最圆的时候,它已经开始缺了,这样才有变化的余地。

在最充满的地方,总是会有点空隙,不可能全满,全满就没办法用了,就不能变化了。

如瓶子里的水装得太满,没多久就会气化蒸发掉了,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满了。

特别直的东西,看上去是弯曲的,比如很直的一条线,如果很长很长的往过去,就没那么直了,因为各种物理现象,就会看起来没那么直。

很灵巧的人,也会看上去很笨拙,因为有些东西的手就能很灵巧的做出来,而另外一些东西,他就没办法做好,因为人是各有所长的,他的灵巧是在他擅长的地方。而不擅长的地方就显得很笨拙。

真正善于辩论的人,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漂亮的话,感觉很木讷,不会说话的样子,他们往往知道得太深入,知道凡事都没有绝对,所以不敢乱讲话,不敢乱保证,所以看上去没那么会说话。

4、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译文:这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治理一个国家要像烹调小鱼一样。小鱼是什么样的呢?做过菜的朋友都知道,小鱼的肉很嫩,经不起折腾,所以要很小心,不要搅动的动静太大,否则小鱼就被搅烂了。

因此这里老子就是告诉我们,治理大国,就不要去打扰百姓,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就是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让百姓安居乐业。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农忙的时候农忙。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六十四章》

译文: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不违反自然的规律,不违反大道的规律,圣人就永远不会失败。做事情能够不随心所欲,逞能勉强的去做,便也不会遭受到损失。

如果你不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控制不住内心的贪欲和求胜之心,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就很容易胡作非为,把事情做砸,遭到损失。

虽然道德经只有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