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士闻道,道德经与中医四十一章 [复制链接]

1#
《四十一章》是老子借三等人和不同事物来说明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的士人,闻听道的精髓,就会积极执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的士人,闻听道的精髓,或用或不用(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等的士人,闻听道的精髓,就会大笑,如果不笑那么所听内容就不能被称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大白若辱。所以立说如下:光明的道像是很不明亮的样子,前进的道像是后退的样子,平坦的道像是充满不平,所以很白的事物像黑的一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禀受宽广的德性就好像不足一样,确立的德性就好像很浅薄一样,所以符合道的品质就好像违背的一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大的空间没有角落,大的器形需要时间而晚制成,大的乐音是无声的,大的物象没有形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不显露而不具名,只有道,擅长施与而成就万物。本章先借用上中下三等人对道的态度(其背后是对道的理解)说明道的本真。其后所例举的道的各方面应用都是在说明如何理解道。本章对于中医具有很多借鉴意义。学习祖国医学,对待医学经典或者真实不虚的医道持怎样的态度可以反应学医人的学术境界和个人素养。上等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经典会付诸医疗实践;中等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经典将信将疑;下等的学生则是大笑。如果他不笑,就说明经典不真。对于上等和中等的人,看官理解上应该没有障碍,但是对于下等人的大笑,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下等的学生对于闻听大道感到高兴而大笑,是体会到了精妙之处。其下等,仅指学识水平,而不是个人素质。另一种是鄙视之笑,由于对医道的不了解,下等人反而会表现出对医道鄙视的态度。这时候下等就是说明个人修养而不单指学术水平。医生的境界,如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样,他们表现出的“大医无治”。上工在于治未病,医术之上乘境界就在于此。至于说大器晚成,在医而言,未必如此,很多民国医家都是20-30岁就已成器。有时候,云一直认为院校教育和民国时期的师承教育还是应该好好总结。如今培养一个成功的中医,确实耗时太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