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上篇18章至24章,道亡有义 [复制链接]

1#
让白癜风患者直面异样眼光 https://m.39.net/news/a_6185442.html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本文(专栏)内容将对《道德经》分上下81篇解析。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注:下文为18至24章(道经)

第18章道亡有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弃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之后,才有严重的虚伪。亲属之间不和睦,才有所谓的孝敬、慈爱。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实际上,在老子看来,社会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断地倒退。上古之时,人们淳朴浑噩,过着穿暖吃饱别无所求的原始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所谓的等级,也没有什么仁义礼法,一切自然而然,合乎大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多,人们的欲望在膨胀,你争我夺,相互攻打,伪装欺骗之事开始出现并泛滥。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贤明之人开始提倡仁义道德。

接下来,人们连仁义也不要了,为了财富、欲望、名声不惜坑害亲人朋友,寡廉鲜耻、损人利己、狡诈奸猾之徒比比皆是,而且过得比善良的人还好,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为了制止这种恶劣风气,才智卓异之士开始创建社会制度,构建了上下等级,制定了繁琐礼仪,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接下来,礼崩乐坏,上对下欺凌暴虐,下对上欺骗玩弄,诡诈之人坑蒙拐骗,势利之徒兴风作浪,于是人们拿起武器相互攻杀,社会陷入混乱,兵连祸结,好不容易结束乱世,强权人物便制定森严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见,由大道到仁义,由仁义到礼仪,社会一个比一个败坏混乱。老子的看法也许偏激,但也不无道理,他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一章的讲述,充分地体现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这番言论,目光犀利冷峻,观点尖锐深刻。他以不容辩驳的语气和严谨的逻辑,把人们竭力推崇的仁义打翻在地,向社会和世人提出了沉痛的警告。

仁义,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然而老子却说:“大道废,有仁义。”也就是,“大道”被废弃了之后,才会出现所谓的仁义。言下之意,人们本来就该彼此平等,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彼此仁爱,共享社会资源,但是,由于这天经地义之事被人们的奸诈虚伪、阴谋欺骗所破坏,社会风气败坏不堪,尔虞我诈盛行,所以社会才不得不提倡仁义道德。反过来想,一个到处叫嚷仁义,颂赞仁义的社会,正是仁义道德、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等基本品德极度缺失的世界。

其实,在现实当中,讲得最多的,恰恰是做得最少、做得最差的,正因为感到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才会有所提倡。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讲仁义,讲王道,讲了很多,而这正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混乱社会现实而提出的。老子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明白,要不是“大道”沦丧,人们又何必满口的仁义道德呢?

“智慧出,有大伪。”聪明智慧出现之后,才有严重的虚伪。与现代习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这里,“智慧”一词侧重指的是智诈奸巧之义。老子看重的是人的淳朴状态,而极力主张摒弃智巧。在第八十章,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总起来说,老子提倡人们放弃使用各种新式的器具,一切都返回到最为淳朴的原始状态去,这是一种相当保守和倒退的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老子此言的出发点在于对人们奸巧之心的排斥,但是,他在倒洗澡水的时候,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了。他的药方固然彻底,但实在有些矫枉过正,而且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而且,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就像一个成年人生了病,你不够想象让他回到婴儿的状态去进行治疗。

然而,尽管老子摒弃智巧的思想有着很不可取之处,但是他所提出的伪恶由智巧而生的这一发现还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应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