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https://m.39.net/pf/a_4780806.html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其若谷;原在二十章,移于此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邃而不可认识。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面的威胁;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自如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雕凿的原木;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混沌的水流。(他宁静而又深沉,像浩淼的大海;他飘逸自然,好像永无止境。)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解析:
本章以诗的形成,描述了行道者的修养和风范,重在修身。在中国周朝以前善于讲述“道”的人是怎么样的?以当时对讲述天地万物的人士而言,他们的讲述很微妙、博大,讲出来的道理也是很通达的,以致普通人认为太深邃而不能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只能以下面的语言来勉强描述:讲道的人是很小心谨慎的:犹豫、警觉、保持着戒备,他的仪表是很庄重的;但他的动作很流畅自如;待人是淳朴敦厚的。是宁静、善于观察思考的;行为是飘逸自然、不会被束缚的。李老先生对善于讲道的人给与了这么多的描述,好像给现代人的感觉是这不是一位讲道者,不符合现代人对师者的印象,这么小心谨慎是为什么?是他知道对于包罗万象的天地,自己不能完全描述清楚,只是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以让大家对天地万物的博大有更深的认识,让大家来尊重自然,首先自己要做到。为什么会这么警觉,好像有来自于四面的威胁吗?他的仪表为什么是赴宴做客的形象,这么庄重?仍然是对天地万物的遵重,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我是讲学的人,很狂放,以为自己才是才高八斗的人。他希望听众以自己为榜样,尊重天地万物,学会顺应天时,知道违背自然规律会受到天地的惩罚。就像我们今天对一个项目要做环评一样,环评的目的是不去破坏自然、适应自然的要求。自古讲道者是有才学的人,当然就懂得保持行动的自然,知道自己如何讲解“道”才会让人接受,方法就是徐徐道来,给与别人思考和记忆,而不是倾倒而出让别人一时半会也接受不了;不去故弄玄虚,以自己的淳朴敦厚来影响别人。做人平易近人,就像我们今天的好教师,书教的好、并且很接近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没有玄虚的、直到学生听懂他的课。因为行道者对天地万物的理解相对多,自身的风范也高,不计较自身物质方面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功名利禄,重视的是自己对“道”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天地万物的更加尊崇,所以特别旷远豁达。对待周围的一切特别浑厚宽容,就像混沌的水流一样淳朴。从不计较自己得到了什么,也没有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保持内心的宁静,做深沉的思考,就如我们平常说的“心静如水”,如同浩淼的大海,豁达、深远、平静。古有行道者是飘逸自然的,他们“为腹不为目”,尊重的是天地万物而不是世间物质,并且对“道”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看到真正的好教师是不被自己身边的物质、名利所束缚的,追求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传播,行道者也一样。李老先生对行道者思想的认识是:能够使敦厚、淳朴的心沉静下来,如同水一样慢慢澄清,达到安静的状态。能够使对天地万物不明白、不顺从者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尊重、理解、顺从,使人们真正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做事。真正懂得“道”、讲述“道”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专家的,从来不会自满自得。正因为他的谦卑才能达到对天地万物认识的不断提高、对“道”的继续追求,才能深邃地观察这个宇宙世界,不断完善自己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达到不断的提高认识。这章是老子对理想行道者修养、精神、人格方面的描述,也体现着老子的人格精神。所有这些品格的核心在于敦厚、不求满盈,能够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