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须臾不离,有无相生,阴阳瞬变,妙不可 [复制链接]

1#
遮风堂白白清浊抑菌洗液 http://kingbaby.com.cn/gushi/12606.html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德》第一章,开篇点题,道与名,即是本章的关键词,也是后面八十章的脉络线索。整部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讲自然之道的义理部分,德经是讲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很多人乐意听也认为德经更重要,更关乎实修,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彻底搞清楚道,那么行出来的道难保是自以为是的“道”。无怪乎现代人对老子的道德经有那么多的误解了。不知知,病。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个状态。首当其冲的,我们得先问“道”。传统古文中的“道”字常见三种解释:最容易想到的意思就是道路的道,《说文》注释为:“道者,径路也。”了解传统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读过《中庸》中的这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里的”道“字,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等意义。第三种解释呢,跟《易系传》有关,颇有点道家的味道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开篇六字,有三个道字,字同义异,第一个道字,我们可理解为道这个名,这个称谓;第二个“道”字,多数资料解释为说话,但是把说话用道字来代表,是唐宋以后的用法,追溯到老子撰写五千言的春秋战国时代,表示说话多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此处若解释为说,似乎不符合当时的习惯,这里我们不搞训诂,不必执着于独立单字的释意,我们接着看第三个道字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道,永恒存在之道,此”道“字是老子专用于区别世人所理的经术政教之道,它不是有形、一成不变的,它变化无穷,因势而行,与时俱进,非可以智知而言明,可谓“天之道“、”自然之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句义连贯起来,我的理解是,道是时刻变化的,但是可以了体验、体会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不是世人所说的经术政教之道。这样来看,句义是前后呼应的,第二个道字名词作动词用,引申为体会、行。举个例子,我们身上的小伤口,可以不治自愈,但桌子上、沙发上的“伤口”,却会永远留下”伤痕“。我们没办法给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宇宙间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道中,神奇而不神秘,自然而然到近乎本能,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的力量。理解了上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也就迎刃而解了。名,事物之称号、称谓;可名,可以命名;恒名,是永恒存在之名,非恒名,是说这个名是老子专用于区别世人所谓的百物之名。名是可以变化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不是世人所说的百物之名的名。老子把道与名作为同一事物在两方面提出讨论,指出名与实、个别与一般的区别,通过恒道、恒名与可道、可名,即无名与有名,阐明事物实体与现象的辩证关系。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很常见,奢侈品,宣传的不就是可以让你美、让你有面儿的名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句,通行王本为:”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帛书甲、乙本则均以”万物“来说,此分歧由来已久,暂且不论,除此之外的关键词争论还有”始“、”母“之争。先看字义,始,说文:”始,女之初也。“,母,说文:”象怀子形,一曰象孔子也。”以此来分有名、无名,意味深长。天地未生之时,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正如《道德经》二十五章所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有生于无“,此谓无名,天地之始。至于“有生于无”,这个相对容易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二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物论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形无名之时,为始;有形有名之时,长之育之,像母育子一般,称为母。始与母之争,不可孤立来看,更本质的问题是,无名与始,有名与母的关系该如何理解?天地未开之前,一无所有,唯恍唯惚,人类未生,不可思议,也不可名,故强为之无名;后天地开,万物滋生,人类创造种种名号用以分别,即有名。万物始于无名后,万物不断被孕育。理解了无名、有名与始、母的关系,便架起了道与无名的桥梁。对此,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多次描述:“道常无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等等,无即无名,无名即道。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缴。这句的断句争议不断,而焦点主要是“欲”字的断法,王弼以“欲”字下为逗,与帛书甲、乙本相同。妙,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可以观始物之妙。缴字解释有三:一,归终也。有之为利,以无为用。思虑须以无为本,然后才能适道,有所归止。二,解释是物之尽处也,可以理解为边界。有欲之时,人皆执以为有;有欲必有尽,到了尽头而所无往时,就回到无了。第三种解释更接近于今意,要、要求的意思。恒无,恒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人为的划分,是我们心的的愿望。妙,当变化讲,缴,当边界讲,有就意味着有一个边界存在,就如同,我们在一张纸上划一个圆圈,有,指圆圈之内,是有边界,变化有限;无,指圆圈之外,没有边界,变化无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的是有和无,是两者是同时产生的,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两者是同一回事。举例来说,你结婚了吗?结了,就没有再结婚的权利,如果我说我没有再结婚的权利了,那是不是也就说明我有爱人,结婚了呢?有无一体,主要看我们从哪个方面、范围去说。玄之又玄,可以理解为同之又同。大宇宙里包含小宇宙,大阴阳里分小阴阳。人分男女,分阴阳,每一位男人和女人本身又可以再分阴阳,人身体生病,从中医角度讲,往往就是阴阳失调,天地万物,每一个层次都达到阴阳平衡的话,就是众妙之门了。对于我们来说,领悟了这个道理,”志大心小“,做人志向可以远大,做事先从小做起,即”正心诚意“。道与名,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起点,也是重点,我们以及天地的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道中,我们的一呼一吸是道,万物的生死轮回是道......,从这个角度说,道是真实的,是可以体悟和证行的,同时,道也是时刻变化的,无论我们出于什么目的做什么努力,想让它一成不变,无异于痴心妄想,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不着相“;我们常常执着于有,是很有局限性的思维方式,有就意味着有边界,有尽处,而其大无外的无,才具有无限可能性。有、无之相,全在于我们持什么样角度去理解它,无数种角度可能产生无数个有无,保持每一种有无的阴阳平衡,即是道之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