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章不纠结版本字词,只追求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盈:充满。

②音声:《说文》卷三释:“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这是说的心内为声,为音调;在外为音,为乐器质地的响声。

③恒:经常的,普遍的,持久的。

④弗:不,否定词。

⑤恃:依仗,依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有与无互为发生的依据,难与易相较而形成,长与短并列而显现,高与下因充实盈满而区分,音与声和谐而成乐,前和后相随才有前后之别。这是普遍的规律。

因此圣人无为处世,以身作则而不用说教,听任万物自然生发而不加人为干涉,生成的物品也不据为已有,有些作为也不恃为已能,成就业功更不自居。唯有不居功,才能保持作为。

本章是所讲是第一章的“无”与“有”的展开。也正是我们现代人称之为“辩证法”的逻辑:对立统一规律。当我们分析事物时,虽然事物是复杂的,有着各种各样的组成因子,但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二分法,分阴阳。将一个系统分成两派,就成了对立统一体。就像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一样。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互想争斗,以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发展和变化。

老子正是深谙其道,并冠以“无”与“有”为总称。基于此之上,老子提出的洞见是“处无为之事”,这比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更深邃也更难一些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解释世界,马克思则是基于事物矛盾斗争原理去改造世界,而老子则是运用无与有的“辩证法”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世界,与世界和平相处,“天人合一”是也。

请注意,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重点之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该说法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多次。如: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都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这么讲的原理在哪里?就是建立在此章所说的“无”与“有”的对立统一规律之上。有了美也就有了恶,美的越美,恶的也就越恶。于是老子反其道行之,我不讲美,我不要美,那是不是恶也就自然少了呢?不作不死,“NOZUONODIE”。王阳明将此概念发展到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当然,读本章可参照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一起来读。重点是理解老子“无”与“有”的展开式。最好是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一起来读。顺便感悟一下老子运用“无”与“有”之运动规律的切入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