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在入世间的不可思议功用,道德经第三 [复制链接]

1#

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解读

本专栏共81节每周更新1-2节作者:樵夫侃文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修道,不局限在出世间,妙用在入世间,亦有不可思议功德……

因为,世间万物皆是道之载体,公道自在人心,本自具足,光亮一生,百千万众自然交相感应!

习琴者得之,扣人心弦;

练剑者得之,出神入化;

对弈者得之,纵横捭阖;

书画者得之,妙趣横生;

工匠者得之,登峰造极;

老百姓得之,益寿延年……

今天咱们继续认真解读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进一步了解道在入世间的不可思议妙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思议妙用,先读一遍整体经文:

道恒无名,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之宾。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图片来自网络道恒无名,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道,在道祖老子发现以前,它是没有名字的,是道祖发现了之后,才强名曰道,故道恒无名也,这是为何?

因为它隐而不见,尽在日用而不知(楃:木帐),微细到很难觉察(唯小),但它又无处不在,离了它,万物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根本,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陆地生灵离不开空气一般,虽然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周流不息……

这么强大的本源能量,普天之下,都把它当作神灵一般的存在,没有谁敢把它当作臣子一般的去对待,说明古时民众,对大自然本源造化能量,都是心存敬畏的,不像今天的大众,看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之后,贪婪膨胀到了人定胜天狂妄状态……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之宾。

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侯王,就是周王室封地之主,春秋时期以五霸为主,相当于独霸一方的小型国王。

也就是说,侯王若能得悟道的入世功用,以敬天爱民为本,以清心寡欲为要,厚德载物,达到无为而治的修行境界,则自然万物都将前来协助侯王成就,就像后来的战国四君子,享誉天下,纷至沓来的门人食客数以千计,相当于当时天下精英的强大智囊,何以故?得道者多助也!

不但天下智囊纷至沓来相投,连自然气候都会向着道德高的一方,老天都会助有道之君一臂之力,故曰:时来天地皆同力。

图片来自网络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得道之人,能够了悟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使命,故能修到一定证量,与天地合心,凡事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就像具备神通一般,能够普降甘霖,遍洒甘露,无需号令,就能够让一方百姓自觉雨露均沾,公平合理,长此润泽,自然拥护……

道祖此言,是对无为而治实际功效的进一步阐述,但是这样一种极其美好的功效,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会认为是一种过于虚化的“乌托邦”现象,因为这样一种功效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化功德,就好比寺庙或道观,数百年间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成就者,十方信众慕名前来护持,人人自净其意,断除恶习,精进修持,在小范围内,是可以达到如此美好境地的,再推而广之,也许就是道祖所说的这种实际功效了,三皇五帝时期,或许就是这么一番景象吧……

以俞甘洛,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人间至德感天动地,造就天清地明风调雨顺之大治,此番景象,曾出自世间至道真人广成子之口,认为“人在做天在看”,天人是交相感应的……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等到这个本源能量有了名字(始制有名),强名曰道,使用这个名字去称呼它的时候(名亦既有),大家才开始逐渐认识了解熟悉它的实际作用和功效,才开始懂得对大自然心生敬畏(亦将知止),能够心生敬畏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会破坏自然或过度开发,不竭泽而渔,长养万物,能够彻底消除隐患和危机啊……

夫字,是甲乙本的原文,应作语气助词来解,河本和王本通假为天字,前后语境解释不通,应是古时字体篆刻或印刷上的微细误差而成,需要知止而行的是人,人要遵守自然规则的运行而约束自己,天乃公,公乃道,是不生不灭常清常静周流不息运行不殆的,不存在知止一说,故应作语气助词夫字解。

图片来自网络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