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1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两者是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通行本第一章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是指谁?一直以来分歧较大,说法不一:

河上公章句:“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王弼注:“两者,始与母也。”

刘笑敢认为:“本章所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而概括其特征的主要概念就是‘无名’与‘有名’,‘两者同出’所指就是‘无名’与‘有名’。”(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

陈鼓应今译:“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年,第78页。)

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是指“常无”与“常有”。

所以,古今学者有如下共五种说法:有欲与无欲,始与母,无名与有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可谓是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见分歧?关键是对这一章的理解,本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陈鼓应认为:“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年,第78页。)所以,他认为“两者”就是有和无。余秋雨、南怀瑾也是这个意思。

笑敢意见不同:“一般都认为本章的中心概念是道。笔者以为不然。本章的中心内容与道有密切关系,但直接讨论的却不是道本身。……本章所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刘笑敢:《老子古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所以,他认为“两者”是无名与有名。其实,无名与有名以及常无与常有,有欲与无欲都与“有无”相关,而且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单字单词,很少以双音节词作名词。最后这段话应该翻译为:

“无”与“有”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无”与“有”合一为“道”,都可以称之为玄妙。“道”是玄妙而又玄妙的东西,是一切玄妙的源头。

有与无同时随道出现,一个叫无,一个叫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就像硬币的两面。有与无合二为一就是道。道玄,当然有与无也可以同时称之为玄。道是玄妙而又玄妙的东西,是一切玄妙的源头。这个道就是“非常道”,不是普通的“常道”。常道是说得清,道得明的,且不玄,更不会“玄之又玄”。

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清虚、柔弱、卑下、质朴,不喜欢智巧。为什么老子说“道”是“玄之又玄”呢?其实,老子就是在故弄玄虚,使函谷关关长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老子是人,不是神,不是太上老君。他要西去归隐,只有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才能尽快脱身,离开函谷关。如果他要收函谷关关长为徒,就不会西去归隐了,也没有辞官的必要。

“众妙”就是众多玄妙,一切玄妙。道是玄之又玄的大玄妙,众妙就是小玄妙。第六章有:“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众妙之门”与“玄牝之门”的门是一个意思,暗指雌性生殖器官,即阴门,引申为源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